同样是山水,摄影大师John Fung这样描述:“其实这些山水开头是一个空间、一个时刻,然后它转化为一种精神状态,而这种转化未必是你想转便能转,因为你可能旨在哪里不经意地“悟”了,但这个“悟”不是一般佛教所说的“悟”,而是因缘际会就在这里发生,但也限于这张照片。” “上善若水”“一方水土,一方人”以上是以“水”之名,以“物-我”之意去尝试诠释何为“人本”,即以人为本,以在地为本。 赫尔辛基前任市长 Jussi Pajunen曾提到:“要追求更佳的市民经验就要导入设计思维,城市角色在转换,我们必须提供工作、住家以外的第三种空间(third space)”犹如芬兰中央图书馆,它既有其本身独特的文化地标性,又能溶于整个地区中去。 在以尊重地域文化和历史为前提下,通过材料的运用及结构构造,提高并保持了建筑在该地区中视觉的连贯性,保留了赫尔辛基音乐厅到赫尔辛基中央火车站钟楼的视线,设计鼓励公众对空间的自由使用,引导公众对建筑有全面的体验,并延伸室外的空间感受到室内中来,使参观者体验图书馆作为社区生活中心的概念。 而事实上,通过六年的努力,方所早已成为所在座城市的第三空间,为市民提供雅俗共赏的观点与角度,鼓励思潮的对话与碰撞,搭建起设计师、建筑师、摄影师、画家等艺术从业者与普通市民之间的沟通桥梁,成为城市美学想象力及创造力的源点。 人本设计 【PChouse】“以人为本”一直是社会热话, 但近年也有人提出“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新理念。您如何看待这一说法? 【Peter】“以人为本”是以真实生活为本、以当下为本,以在地为本。而“天人合一”则是人与自然,活化与创新的问题。 “定是常住,便成方所”取材于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的《令旨解法身义》 意指您常驻,常住的地方将成为您的精神家园,所谓“生活即日常”,自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源于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与芬兰赫尔辛基前任市场Jussi Pajunen所提出的“城市第三空间”即芬兰中央图书馆的比喻如出一辙。可见设计以人为本,以在地为本,以当下为本,是全天下共识的观点。
Reflections#12_John Fung “天人合一”恐怕则没有这么幸运, 因为保留与重建,活化与传承,再造与创新都是一堆相具有辩证逻辑意义的关键词。(Natura Artis Magistra)自然是人工技法的老师。艺术家以人工技法进行创作,他们的作品总是会牵动我们的情绪,有些艺术家竭尽所能与自然相匹敌还是不能与自然抗衡。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基本上,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而如何尊重大自然这议题是大家应该要尽快关注的。尽快是什么意思?你又不是科学家,如何尽快思考?但我觉得只要肯关心便已经是一个开始。例如,摄影师用拍摄去关心,作家用写作去关心, 而我们可能什么都不是,但只要你肯关心便已足够。那种关心是你不要装作看不到或者只顾睡觉。只要你发现眼前很美,通过这种感觉,便是开始吧。 【PChouse】近来, 国内外设计师们不约而同重视生态、自然的设计理念。您认为,构建一个健康、可持续循环的系统有哪些重要元素? 【Peter】从美学的维度解读,是以“理念”、“内容”、“空间”三位一体的体验整合,以原创设计为核心构建鲜活能量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而从经营的维度去解读,便是“人才环”、“资金环”、“当代环”、“体验环”的有机整合 首先, 从美学的维度构建一个源源不息的创意生态闭环,当中包含多种文化多样性的呈现,这种呈现以理念及内容为核心,并贯穿于整个空间体验。例如,方所是一座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它的业态内容便包含了艺术文化、服饰文化、影视文化、生态文化、人文文化、建筑文化、匠人文化以及节庆文化。而从经营的维度去解读,方所文化事业的经营一直传承“造物者”的初心,整合“设计·Design”、“手艺·Craft”、“时尚·Fashion”、“艺术·Art”等跨领域资源,包括人才、政府及民间组织机构, 以当代观引领再造与创新,以国际视野还原传统东方美学,为所落户的每一座城市呈献出一个“工作”、“家”以外的“第三空间”。因此,定时常住,便成方所。 |
选风格填面积,马上免费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