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佳靓

营造清美空间设计事务所 创始人/设计总监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研究生导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城市空间设计研究所 副所长

“人生在世,成绩斐然,却还依然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19世纪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写下的绝美诗句。一百年后,海德格尔赋予“诗意地栖居”哲学内涵,也让这样的状态成为更多人的心之所向。

在漫长的岁月里,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其间人类确实获得的了斐然的成绩。

那么,行走于钢筋混凝土之间,在科技浪潮的裹挟之下,我们又该如何在其中寻求平衡,找回久违的诗意,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孙佳靓看来,空间设计就应该去自然中撷取灵感,采用大自然或源于自然的材料去诠释生活美学。正是它们与生俱来的属性,让人感到前所未有的亲切。

当然,身为设计师,要考虑的远不止外观和功能,更要注重环保、社会和经济因素。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让更多以往被忽略的元素被赋予无限可能。

遵循自然最原始的馈赠

作为一名自称像“八爪鱼”一样的设计师,孙佳靓确实做到了如八爪鱼一般,伸展肢体,将“触角”伸向城市规划、单体建筑、办公空间、私人住宅等众多维度,横向汲取灵感,再牢牢吸附于某一领域,纵向做专业化深耕。

但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从未放弃过对诗意的追寻。

在他看来,人与自然的亲近相融,不一定要隐于山野林间、逃离钢铁森林。

冲破现实的束缚,保持一颗诗心,寻得一处居所,即使在城市中心,仍能在喧嚣与静谧中找到平衡点,做到诗意地栖居于这个大地上。

相比于刻意为之的装饰、造型,他更注重那些最原始的自然馈赠。

运用大片白色,模糊了各个区域的边界,使整个空间有种浑然天成的美。

足够的包容和自由,让自然光尽量保持原始的模样,透过天窗,或落地窗,在室内演绎光与影的流动,被切割的画面让时间仿佛有了具体模样,赋予不同材质不同的情绪和姿态。

抑或是随处可见的绿植、石材、原木……让置身其中的人们,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心灵与大自然的融合。

对孙佳靓来说,这些源于自然,或是接近于自然的元素,才能延续自然特有的性质,从而呈现出返璞归真的状态,让生活与自然重新产生连接。

毫无违和地共生共存

然而,随着物联网、AI、5G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当下人们需求的变化,各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家居“黑科技”开始走进日常生活。

那么,智能科技盛行的当下,乃至未来,这样的结合是否违反了自然规律?科技与自然二者又是否对立、冲突?

从广泛意义上来说,“自然”可以指物理世界的现象,也可以指一般的生命;“科技”,则是科学与技术的简称。

事实上,很多新型技术的灵感,正是源于大自然中的万物,四足机器人、虫眼相机、蝴蝶屏幕……这些高科技都来自于对自然界中动物智慧的模仿,而这也恰好证明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

在采访中,谈及相关话题,孙佳靓表示,在空间设计当中,智能科技产品本就与自然生态相辅相成。

大抵是由于出身原因,孙佳靓更擅长站在建筑师的角度去设计空间,摒弃传统思维方式,以简单线条勾勒出空间形态,让整个空间含蓄而不失热情,内敛而不失创意。

他尝试以理性思考的形式回归空间设计,展现人文关怀,注重秩序与功能的同时,进而实现科技与自然的融合。

不管是马克思,还是海德格尔,这些现代思想家同样不曾避讳谈论科技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和改变。甚至认为,人类如何诗意地栖居,答案就藏在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之中。

  • 孙佳靓设计作品

  • 孙佳靓设计作品

    《城市“缝合线”》

  • 孙佳靓设计作品

    《瑞悦府》

  • 孙佳靓设计作品

  • 孙佳靓设计作品

    《城市“缝合线”》

01 02 03 04 05 06
  • 1 作为全球顶级设计潮流风向标的米兰设计周、巴黎时装展、哥本哈根世界建筑大会、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等,都在积极倡导、推进和践行“与自然共生”的理念,提出“重新思考自然”,您如何看待这个话题?

    实际上,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农业、工业革命、城市化……一直在改变和影响地球系统。人口增长、科技进步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气候变化、资源枯竭、森林退化、海洋环被破坏……以及持续爆发的流行病,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寻找造成种种危机的根源,以及继续在地球,这个人类唯一的家园上继续生存的方式。在空间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也要重新审视人与环境、生活的关系,去唤醒对自然的感知,去构建能够对身心双重疗愈的空间。

  • 2 您如何理解居住空间的在地文化属性和人文价值?

    我觉得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说。一是与自然的关系。诸如亮度、照明等,以日出日落为例,新疆地区,我们可能就会想到日落时间很晚,白天的时间很长。从地理上来说,它的日照分析就会与北京存在差异。对于室内来讲,常阴区,也就是永远见不到光线的区域,会有所不同。第二个层面是居住空间的载体属性。像材料的特性,很多材料适用于北京,但如果放到海南可能就无法使用。还有就是不同地方人们的生活习惯,比如有人喜欢吃辣,有人却偏清淡,对于餐厨空间设计就有差异。另外,沿海城市,由于季节性台风、潮湿环境等原因,对建筑的耐候性、安全性也会有更高要求。第三个层面是人文价值。交通、教育、医疗甚至是一个商场的建造,都要考虑与所处地区的经济水平、生活习惯是否契合。

  • 3 怎样看家居设计时尚化和网红风格?

    我们在很多网络平台看到,这些年家装领域刮起的那股所谓“网红风”,乍看确实挺好看,但其实就是原本属于暖色调的奶油风,或是色调单一的ins风。一眼望去都是米白色、奶咖色,搭配原木色、暖灰色等等。沙发、地毯、电视、茶几……每张照片上的空间布局基本上千篇一律,却在一路追捧下人气高涨。虽然这么说不太好,但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就要重新定义评估设计师,或者说设计风格是否优秀的标准了?身处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总会从四面八方被动地获取这些信息,即便自己之前并不关注这些。说到底,时尚化、网红风的兴起,或许是由于产品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同时也是由于当下人们生活需求的变化而影响的。

  • 4 您认为当前本土设计行业在一个怎样的发展状态下,而自己目前处在哪种阶段?

    我觉得还是把自己放到一个“小学生”这样的姿态,或者说是室内设计新人的状态。只有处于这样的状态,才能有源源不断地求知欲,才会促使自己不断地去学习,去了解行业的现状、本真和痛点,进而避开这些弊端,去发挥本身的优势。换句话说,让自己处于低谷,每向上走一步,都是在抬头看、向前进。虽然要保持这样的心态、这样的心境,但不能只是无力地哀鸣。只能说是放低姿态,让自己处于初级阶段,才能一步一步往上走。

  • 5 您怎么看未来国内私宅设计的发展趋势?您对未来设计行业更具信心的是什么?

    个人认为未来会有两种发展趋势,一种可以叫做“一键跨越设计师”。比如在空间里的我们,就好像生活在屏幕中一样,周围是虚拟的环境、场景,而我们也有可能是虚拟的一部分。天花板、地面、墙壁都是屏幕,如同科技电影里的全息影像一般,裸眼就能一键切换,不只是视觉上,还有气味、声音、湿度、震感等等的转换。我们可以一键潜入海底两万里,也可以在峡谷中、森林里,甚至是月球上。就是说可以通过虚拟场景,影响人们的情绪、心理。第二种是软装,大家对生活情景和场景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单调的、静态的,而希望是动态变化的。比如,我们家里吃饭的圆桌,能不能换成条形的,能不能通过软装搭配产生不同的韵律和节奏。此外,艺术家也有可能会介入这个行业,让艺术更加生活化,让生活艺术化。虽然看起来好像杂乱无章,实际上却暗藏着潜在的秩序,甚至让我们的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 6 洞悉当下也展望未来,我们对于住宅空间产生了哪些不同于过去的新诉求?

    比如,未来我们可能不再为了动线流畅,端菜收碗时更方便,而一定要挨着厨房吃饭,我们可以把餐厅放在床边,因为做饭的方式,或者送外卖的方式都可能会有所改变;或者自己本身就是一个美食博主,根据哪里的光线更好,更适合拍视频、直播等等选择厨房位置。我们可以把最大的空间改造成衣帽间,就如同把买手店搬到家里一样,而卧室只占整体空间很小的一部分。或者是整合能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特别强的朋友,可以通过人工智能跨越这些步骤,直接在网上下单,把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东西跨越组合起来,这就是他自己最满足的状态。

“科技是通往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未来之路,并非阻碍。二者相互融合,为更符合当下、符合未来的生活方式锦上添花。”

在顺应、遵循自然年规律的同时,孙佳靓又不惜去打破秩序、突破边界,就如同我们的祖先那般,一直在尝试改造自然,却又不断妥协、融入、心生敬畏,最终达成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监制:李杰

总编:葛丽丽

统筹:田爽 陈乐芝

编辑:田爽 刘韵

设计:朱言昊

前端:李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