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佳靓
营造清美空间设计事务所 创始人/设计总监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研究生导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城市空间设计研究所 副所长
“人生在世,成绩斐然,却还依然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19世纪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写下的绝美诗句。一百年后,海德格尔赋予“诗意地栖居”哲学内涵,也让这样的状态成为更多人的心之所向。
在漫长的岁月里,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其间人类确实获得的了斐然的成绩。
那么,行走于钢筋混凝土之间,在科技浪潮的裹挟之下,我们又该如何在其中寻求平衡,找回久违的诗意,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孙佳靓看来,空间设计就应该去自然中撷取灵感,采用大自然或源于自然的材料去诠释生活美学。正是它们与生俱来的属性,让人感到前所未有的亲切。
当然,身为设计师,要考虑的远不止外观和功能,更要注重环保、社会和经济因素。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让更多以往被忽略的元素被赋予无限可能。
作为一名自称像“八爪鱼”一样的设计师,孙佳靓确实做到了如八爪鱼一般,伸展肢体,将“触角”伸向城市规划、单体建筑、办公空间、私人住宅等众多维度,横向汲取灵感,再牢牢吸附于某一领域,纵向做专业化深耕。
但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从未放弃过对诗意的追寻。
在他看来,人与自然的亲近相融,不一定要隐于山野林间、逃离钢铁森林。
冲破现实的束缚,保持一颗诗心,寻得一处居所,即使在城市中心,仍能在喧嚣与静谧中找到平衡点,做到诗意地栖居于这个大地上。
相比于刻意为之的装饰、造型,他更注重那些最原始的自然馈赠。
运用大片白色,模糊了各个区域的边界,使整个空间有种浑然天成的美。
足够的包容和自由,让自然光尽量保持原始的模样,透过天窗,或落地窗,在室内演绎光与影的流动,被切割的画面让时间仿佛有了具体模样,赋予不同材质不同的情绪和姿态。
抑或是随处可见的绿植、石材、原木……让置身其中的人们,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心灵与大自然的融合。
对孙佳靓来说,这些源于自然,或是接近于自然的元素,才能延续自然特有的性质,从而呈现出返璞归真的状态,让生活与自然重新产生连接。
然而,随着物联网、AI、5G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当下人们需求的变化,各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家居“黑科技”开始走进日常生活。
那么,智能科技盛行的当下,乃至未来,这样的结合是否违反了自然规律?科技与自然二者又是否对立、冲突?
从广泛意义上来说,“自然”可以指物理世界的现象,也可以指一般的生命;“科技”,则是科学与技术的简称。
事实上,很多新型技术的灵感,正是源于大自然中的万物,四足机器人、虫眼相机、蝴蝶屏幕……这些高科技都来自于对自然界中动物智慧的模仿,而这也恰好证明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
在采访中,谈及相关话题,孙佳靓表示,在空间设计当中,智能科技产品本就与自然生态相辅相成。
大抵是由于出身原因,孙佳靓更擅长站在建筑师的角度去设计空间,摒弃传统思维方式,以简单线条勾勒出空间形态,让整个空间含蓄而不失热情,内敛而不失创意。
他尝试以理性思考的形式回归空间设计,展现人文关怀,注重秩序与功能的同时,进而实现科技与自然的融合。
不管是马克思,还是海德格尔,这些现代思想家同样不曾避讳谈论科技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和改变。甚至认为,人类如何诗意地栖居,答案就藏在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之中。
孙佳靓设计作品
孙佳靓设计作品
《城市“缝合线”》
孙佳靓设计作品
《瑞悦府》
孙佳靓设计作品
孙佳靓设计作品
《城市“缝合线”》
“科技是通往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未来之路,并非阻碍。二者相互融合,为更符合当下、符合未来的生活方式锦上添花。”
在顺应、遵循自然年规律的同时,孙佳靓又不惜去打破秩序、突破边界,就如同我们的祖先那般,一直在尝试改造自然,却又不断妥协、融入、心生敬畏,最终达成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监制:李杰
总编:葛丽丽
统筹:田爽 陈乐芝
编辑:田爽 刘韵
设计:朱言昊
前端:李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