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访加拿大,领略“温哥华主义”与城市典范

IDEAT理想家
时间:2024-05-06 10:25:28 来源:专栏

在西端区,德国建筑师 Ole Scheeren 将建造 42 层高的 Fifteen Fifteen 大厦(共 190 个住宅单位)。玻璃组成的空间犹如叠放在一起的平行六面体,一些则像悬臂一样突出,内部空间得以延伸,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轴线也呈现出特别的效果。

这是一座备受瞩目的城市,在全球最宜居城市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温哥华地处落基山脉和太平洋之间,地理位置优越。它位于加拿大西南部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居民总数为 67 万(大温哥华地区的总人口数为 230 万)。在这里,人们享受着大海、沙滩、自然公园和高山带来的乐趣,最近的滑雪场距市中心仅 30 分钟车程。也因此,来此移居的人逐渐增多。

作为加拿大的第八大城市(按大都会区规模排名第三),温哥华在塑造独特的国际大都市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座加拿大城市可以提供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环境和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在建筑与基础设施如何融入这一特殊环境的问题上,这种环境无疑会促使人们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进行思考。

同时,这里也是加拿大气候最温和的城市之一:很少下雪,也很少遇到极寒天气。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这座大都市理所当然地开展了应对环境危机的行动。2022年开始,温哥华由沈观健(Ken Sim)和他的政党 ABC(A Better City)进行管理。温哥华有着庞大的亚裔群体,沈观健作为首位华裔市长,对公众做出了改善公共安全状况和住房条件的承诺。

山地并不是居民唯一的乐趣来源,大海和沙滩也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兼顾自然环境和城市密度

这座城市在不牺牲城市发展的前提下,选择营造一个在山与海之间并与植被融洽共处的生活环境。你可以在摩天大楼间或沿着海岸线骑行。这里的自然环境触手可及,当地经济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人口不断增长,房地产价格也处在高位。温哥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它也成为全球物价最昂贵的城市之一,带来的影响就是房租价格飞涨,人们面临严重的住房危机。同时,大温哥华(又被称为温哥华都会区)每年还将迎来多达 6 万名新居民,这或许就是成功的代价……

加拿大政府实行开放的移民政策,计划在 2023 年至 2025 年间接纳 150 万名移民。解决让人们负担得起的住房问题是这座加拿大城市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2022 年,温哥华出台了《温哥华计划》(The Vancouver Plan)来应对这一危机,目标就是简化建设许可的审批手续,并向所有人提供合适的住房。

最近的滑雪场距市中心仅 30 分钟车程。

温哥华主义

一种显而易见的城市特色

温哥华的城市内环绕着自然景观,但它依然是一座具备21世纪典型特征的大都市,其中最重要的正是它的建筑。由于受到了地理位置的限制,市中心可用于投资的土地资源十分稀缺,于是只能延伸建筑高度。20 世纪 60年代 至20世纪 70 年代,高楼大厦的兴建塑造了这座城市的形象。玻璃幕墙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使它成为加拿大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但这些数量众多的建筑都受到了严格的限制,这是出于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就像位于市中心占地达 405 公顷的斯坦利公园那种。相比之下,曼哈顿的中央公园的占地面积不过 341 公顷。

英国建筑事务所 Heatherwick Studio 设计了一个由两座双子塔楼组成的住宅项目,塔楼内规划了 387 套公寓住宅。增加高度是提升城市密度的好方法,同时还能保护地面空间和街道的布局,在一些房间内,人们还可以远眺山景和海岸。 NARRATIV(效果图)。

作为北美洲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城市之一,温哥华就这样成为典范。2009 年,加拿大文化中心在巴黎举办了“温哥华主义:西海岸的建筑和城市规划”展览。这次展览由策展人和建筑评论家 Trevor Boddy 策展,借机提出了“温哥华主义”这一著名的概念,并使用新的名词来表述这一独特的转变,或者说思考如何将城市中心高密度的住宅、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大量的绿地和独一无二的建筑结合起来。

“温哥华主义”就像一个神奇的“秘方”,就此成为一种前卫的城市模式,受到美国和中东地区的追捧和效仿。在 20 世纪 90 年代,市政府加快了市中心的改造进程,当时那里已经建起了数幢高楼。当时,北美正在反思环境危机和限制城市扩张的必要性。受其地理环境的限制,温哥华别无选择,只能从加大城市密度方面着手。于是,其放开了房地产开发和高层建筑的限制,过去计划建造写字楼的地块纷纷被变为住宅建设项目。为了规范管理建设工程,温哥华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尽管市政府仍然拥有最终决定权,但是公开辩论和谈判机制也由此引入。

温哥华是一座人口不断增长的港口城市。 ALBERT NORMANDIN

 

作为温哥华城市规划的代表,“裙楼”是这一转变的标志性元素。它意味着可以在地面层建设一个和传统建筑群同等占地规模的数层建筑。塔楼变得更加修长,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建设许可要求,优化视野景观,从而在不影响居民生活的前提下增加建筑高度。“温哥华主义”常常被视为纽约和中国香港的结合体,在一个由自然空间包围、需要进行保护的狭小地块上,将公益和暖心的舒适(便利)与无拘无束的高度融合在一起,也就是说,街道继续提供多样化的功能和用途,但这并不妨碍高度展现自己的优势。

保护视野景观

自然环境质量是尤为珍贵的财富。为保护自然环境,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针对规范建筑管理的法律法规。首先就是“视锥保护政策”,也就是在鼓励市中心保持密集化的同时,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天际线中海洋和山景的景观。这不仅仅是景观保护的问题,也是在保护这座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目标较高的城市,以及这些景观所承载的象征性意义。这些景观通道为建筑师的工作定下了基调。Maxime-Alexis Frappier(ACDF 建筑事务所)最近就为此做出了让步。

对全世界的建筑师而言,在温哥华建造项目都是一种特别令人振奋的挑战。这座刚刚竣工的 43 层高楼名为 Alberni 大厦,由隈研吾建筑设计事务所(KKAA)设计完成,位于高豪港的海湾附近。这座高度惊人的大楼与四周的建筑丛林融为一体,保留了邻近大楼的视野景观。

在他设计的 Grosvenor Pacific 大厦项目中,他不得不降低了容积率,只因大楼超高了 25 公分。就这样,27 条轴线将整片区域划分开来,以保证视锥延长线的走向。这条延长线没有任何偏离的可能,而这些视锥和独特的城市规划方式开创了先例。同样,“有舍才有得”的原则也证明了其价值。如果一个开发商希望建筑超出城市规划条例规定的高度,那就需要进行谈判!作为补偿,他必须提供相应的公益住宅、公共空间或者学校。建筑师和温哥华市政府之间建立了一种信任关系,该职业在这个加拿大的大都市内得到了充分的尊重。所有的决定会在建筑师在场的情况下做出,负面的决定也是如此,完全公开透明。

虽然法律法规是严格的,但是整个审批过程都是公开的,并允许开展讨论。每个项目都会在三个层面进行审查:城市层面(项目如何融入城市天际线);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以及与相邻区域的关系;以及行人层面,或者说建筑将如何在不打扰行人的前提下与他们展开互动。

Alberni 大厦的街景。

面对这一建筑热潮,众多著名的建筑师希望能够参与进来。“明星建筑师”纷纷远渡大西洋来到加拿大的这个大都市,大批以住宅为主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然而,人们常常指责温哥华失去了自己的灵魂,越来越多的摩天大楼大同小异,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建筑别无二致。温哥华还是打算保留自己的特色。

建筑师需要从标新立异的角度完成设计,而不是随波逐流,同时还要考虑城市与自然之间特殊的关系。声名远扬的建筑师们正急切地希望在温哥华留下自己的印记,并重新审视“裙楼”模式,这种模式可以通过最下部的几层楼为街道和公共空间带来活力,使建筑不再是一个与周边环境完全割裂、完全没有生气的物品。

温哥华大厦远景。

2020 年,丹麦建筑师Bjarke Ingels完成了温哥华大厦(Vancouver House)的设计工作,由于项目所处地块的复杂性,该建筑的容积率比较独特。温哥华大厦总高达 149 米,由 4 幢建筑组成,其中的一座塔楼犹如在挑战万有引力定律。塔楼的下部以其纤细的造型而与众不同,随着楼层的升高而逐渐变厚,高楼层的面积相比于占地面积则增加了一倍多。在该地块建造大楼本身就有一定难度,尤其面临缩进距离方面的困难,但这却激发了这位丹麦建筑师的创造力,他采用了不锈钢和玻璃对塔楼的外墙进行装饰。

在温哥华媒体最新发布的新建落成项目中,还有隈研吾(Kengo Kuma)设计的 Alberni 大楼,这座 43 层的建筑于 2023 年竣工,其扭曲的造型、由玻璃和塑铝板打造的外墙以及带有独特木质细节的大阳台令人印象深刻。这位艺术大师表示:他希望不破坏城市本身的特色,同时摆脱无所不在的玻璃幕墙和温哥华天际线上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形象。

温哥华大厦呈现一种扭曲的视觉效果,该大厦为四幢独立建筑(一幢塔楼和其脚下的三幢低层建筑)组成的住宅项目,由比BIG建筑事务所设计建造。由于项目地块本身的限制,以及保护视野景观的城市规划法规的规定,摩天大楼呈现出了特殊的造型。大楼的住户可以欣赏到城市、大海和山区的全景景观。? LAURIAN GHINITOIU

温哥华的未来

其他的大楼也在建设当中。Thomas Heatherwick 设计了两座分别为 30 米和 39 米高的双子塔,造型圆润,拥有种满绿植的宽敞露台。疫情过后,387 套以上的公寓完成了重新改造,以兼顾远程办公和日常生活的要求。

在西端区(West End),Ole Scheeren 将建造 Fifteen Fifteen 大厦,这幢 42 层(190 套住宅单位)的大楼将引入某种水平概念,并创造出“三维生活”的概念。玻璃打造的舱体犹如突起的悬臂,使室内空间得以延伸。恐高者则慎入!除了造型方面的概念,这位德国建筑师还试图在设计中将住户与住户之间以及环境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冷冰冰的高楼、光滑的外墙和重叠的公寓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互动的生活方式,所有的视野景观和不同的楼层混合在一起,犹如一个垂直的村落。

在西端区,德国建筑师 Ole Scheeren 将建造 42 层高的 Fifteen Fifteen 大厦(共 190 个住宅单位)。玻璃组成的空间犹如叠放在一起的平行六面体,一些则像悬臂一样突出,内部空间得以延伸,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轴线也呈现出特别的效果。

日本建筑师坂茂(Shigeru Ban)展示了 Terrace House 的设计图,并号称这是全世界最高的混合结构建筑(71 米),使用的建筑材料为木材、混凝土和钢材。这座 19 层高的建筑位于高豪港(Coal Harbour),背靠温哥华的一幢传奇性建筑—Arthur C. Erickson 于 1978 年建造的常青大厦(EvergreenBuilding),之字造型的分层外立面使它成为温哥华的城市地标。Terrace House 底部为宽阔的观景露台,上部为纤细的楼体,沿用了温哥华建筑的标志性造型。该建筑一共仅有 20 套公寓,其规模和建造方式在北美洲实为罕见。

Terrace House 是这位日本建筑师在加拿大设计的第一幢建筑,也是他所有作品中规模最大的一个项目。在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系列中,该项目不仅仅是另一个标志性作品,更是一个强有力的信号,表明了温哥华坚定支持可持续和前瞻性设计概念的决心,以及未来采用以木材为主的工程和建筑的方针。温哥华的具体目标则是超越对手,实现夙愿,也就是成为全世界最环保的城市。

温哥华的远景。

这座坐落在加拿大山海之间的大都市就这样为自己打造出了一个理想城市的形象。它还将通过一系列重要的城市项目继续保持下去。

网友评论
发现好物 查看更多好物
推荐案例 查看更多案例
IDEAT理想家
小程序 小程序
小程序
小程序二维码
打开小程序
随时随地都可以看~
写评论 写评论
写评论
分享 分享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