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人居生活40年

2019-8-27 17:40:42  来源:pchouse  作者:佚名  

  •1978-1988

  今年年初上映的电影《芳华》诠释了几分中国七十年代的生活光景:样式简单的实木家具,用毛爷爷画像和挂历装饰的水泥墙……陈灿同学偷偷摸摸拿到女生宿舍的老式收音机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漫谈中国人居生活40年

《芳华》老式收音机

  十九世纪末英国刚刚结束工业革命。贝尔发明的电话、多尼索普研究的电影放映机、迈布里奇发明的摄像机、约翰斯塔里制作的自行车都在二十世纪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出台后陆续流转到中国的有钱人家里。

  老百姓当年用上了这些“洋物件”,却不理解“产品”、“设计”、“奢侈”这些外来词汇兜售的生活方式。大家只知道搪瓷杯漂亮,可以喝水。尼龙包轻便,可以装东西。晚上男男女女工作完回到家里,听听广播里的《岳飞传》和《杨家将》就是最有趣的事情了。

漫谈中国人居生活40年

80年代黑白电视机

  外来文化打开了中国消费市场,正如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年轻的朋友们来相会》唱得那样,“天也新,地也新,城市乡村处处增光辉。”

  老人儿讲究“嫁妆三大件”,黑白电视机、凤凰牌自行车和缝纫机,条件好的再加个冰柜。其中电视的出现尤为关键,不仅带来了更多的外界信息,同时也让各色人物的生活方式闯入市民们的视野。

  “万元户”的两层小洋楼,屋顶青瓦两面坡,地上铺着方格花纹的塑料地板革。屋里的摆件、挂件,比如港式皮毛仿品、吊顶的花边、欧式吊灯、挂钟等等都是高级货,让家显得特别温馨。相比之下,普通人“里生外熟”的土胚房就素多了,洋灰地、半截白绿墙、大灯管,卫生间多是公用的,一些筒子楼逐渐设立起陶瓷蹲便器,但是坐便器、浴缸尚未普及。

漫谈中国人居生活40年

《芳华》刘峰自己做的沙发

  街头家具店里暗淡的日光灯下,粗糙而土气的棕红色家具大多造型笨重、功能欠缺、款式多年不变。大众兴起自制家具的风尚,自己动手做沙发、捷克式的家具、清水蜡克、或极淡的黄色家具……或者将若干个方方的箱子放在一起,变成“组合式家具”,总之要与国营家具店里的式样对立。

  •1989-1999

  改革开放的第二个十年里,中国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转变。1994年中国加入WTO,在全球贸易的推动下,深圳沿海地带产生了巨大的消费需求。香港的顶级样板间流入中国,同时引进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师。

  香港是一个中西文化门户,带来西方先进设计理念和生活方式观念。香港设计之父高文安是香港第一位由建筑师转行做室内设计的,他早期的设计作品中不乏中式家居、泰国和越南的手工制品和日本文化。今天我们还能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这种国际文化的交融。

漫谈中国人居生活40年

《赌神》90年代日式家装风格

  90年代香港的市民,对人居空间也有了初步的国际化、风格化认识。西方的油画、雕塑、中国画、日本榻榻米等设计元素混合出现在富人家里。不同的空间色彩、材质、家具搭配出“中国风”、“东亚风”、“欧美风”等不同派系的居住场景。

  《英雄本色》里杰仔的家,反映了当时香港人居环境中的混搭潮流。墙上的装饰画来自美国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的作品,粉色墙面搭配蓝色地毯,出自法国洛可可派清新靓丽的画风,家具的材质与工艺已经相对多元,金属与玻璃复合的茶几、上色的木橱柜、皮革沙发……在其他电影中我们还能看到印花的壁纸、木饰面、装饰画等等。

漫谈中国人居生活40年

《英雄本色》90年代香港家居混搭潮流

  受香港地产的启发,深圳住宅装饰中特定的动物、植物、人物、器物形象,如屏风中的葫芦、龙纹、三国人物图案等等,也被赋予了中国历史、文化、宗教、民俗等多方面的传承的价值,以迎合内陆人内向、保守的审美观。深圳住宅结构从单一的统建楼转向方正、舒适,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经济实用风。

  今天,人们买房子时可选择的户型从一层到三层的别墅,各种朝向,L型、T型等动线规划已经非常多元化,人们可以在书房用餐,在卧室阅读,甚至在阳台洗澡。说到底,还是要归功于90年代末外来设计思潮的启蒙。

责任编辑:李召莉
公众号二维码
转载申明:太平洋家居网独家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网友评论

选风格填面积,马上免费预约

请选择你喜欢的装修风格
请选择风格
  • 请选择你喜欢的装修风格
  • 简约风格
  • 中式风格
  • 欧式风格
  • 田园风格
  • 日式风格
  • 混搭风格
  • 地中海风格
房屋面积不能为空
手机不能为空
请选择你所在的城市
城市不能为空
60获取验证码

立即免费申请

我已阅读并同意《隐私政策》

热门案例

太平洋家居网官方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