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雨,苏州就变成了江南。 我们走进苏州老城的巷弄, 踏着布满青苔的石板路, 在春意与诗意中, 放慢时光,感受过去与未来, 聆听自然与自我的对话, 开启一场关于东方美学的散步。
一汪活水,唤醒想象 3月17日,「回响之外」旗下文化沙龙「一回」首次亮相,主题为“消失的东方,才是真正的东方”。人文主义室内建筑师张海华倾情分享了自己对建筑、空间与东西方文化的独到观察。他将自己的设计放置在漫长的建筑史脉络中,展现出清晰的文化自觉与当代意识,给在场的嘉宾带来强烈的启发。 张海华分享过后,在场嘉宾进行了精彩纷呈的讨论,气氛轻松愉快却不失深刻。思想火花四溅。大家聊到各自的经验与困惑,一致认同“东方不会消失,而是会像水一样无处不在”。 中国当代居住文化,正在从朦胧中觉醒,空间的文化属性日益增强。身处时代浪潮中的从业者,既感到千帆竞发的压力,也看到了更上一层楼的机遇。「一回」的诞生,正是为了将一汪“思想的活水”,注入快速蜕变中的设计行业。 打造独属于当代东方的美好空间,离不开设计师与品牌的倾力合作。本次沙龙赞助方欧哲门窗苏州总经理沈小城表示:“未来会持续关注设计师的需求和成长,用更好的产品为设计赋能,助力中国本土设计持续生长,让好设计散发智者光芒。”
东方消失了吗? “东方”是一个地理坐标,也是一个精神归属地。本次《消失的东方》主题是张海华首次线下深度分享。现场,张老师以个人成长经历为切入,结合东西方语境下的共同溯源,从不同建筑艺术大师的思考与实践中分析,再回归到当代对设计同质化进行反思,挖掘情绪、氛围走向更有生命的建筑,以回应当代中国人的情感关怀……
张海华 Z+H interior design 仁海设计 人文主义室内建筑师
擅于高级酒店、私人住宅及艺术空间的设计与策划。 从业20余年,在客观思辨西方设计与文化, 深入钻研中国古典建筑及美学精髓的前提下, 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空间里的诗意转化与表达。 曾获《AD》“TOP100最具影响力建筑师 英国FX室内设计大奖 瑞士BLT建筑设计奖
“现在的设计同质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不光是中国,全世界都是。安藤忠雄就觉得所有人都生活在一个玻璃盒子里,没有感情,没有文化,他想要尝试打破这种空洞的状态。柯布西耶提出了‘太阳法则’,地球是一个动态的空间,太阳照射在不同角度产生不同地带、气候,所以有了特定的建筑形态、生活方式。这为我们在同质化的突破上有了很好的切入点:地域文化对未来的设计很重要,回到源头去思考。” “如何诠释属于当代人的东方?现代建筑可以学习传统,但不能学传统的形式,我们要用同样的材料,但不同的尺度,不同的形式去表达。贝先生觉得建筑四个要素:动线、光、形式、空间,我们中国的建筑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去思考并得到什么。” “我们的设计已经发展到了完全跟以前不一样的深度,更多需要思考的东西开始要在设计的里面体现出来。我们再回到主题,东方消失了吗?古典建筑还存在着,古典的园林还存在着,未来的东方框架是怎样的?” 在张海华看来,东方没有消失,未来,会以一种新的形式再演绎。
Q & A 回响之外 X 张海华
ECHO:在您分享的众多建筑大师、艺术家身上,有没有一些共性的特质? 张海华:他们的设计都是延续着经典的建筑,我一直说所有设计要有一个源头,包括贝先生讲的“变戏法”,找到一个东西把它变出来就是一个新的东西,我喜欢的大师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找到他的源头,再结合地域文化,不同地域的光,不同地域的建筑形态,包括建筑里面的空间关系,形成他的思考。 从一个好的源头再散发出来,这样你的建筑是有生命的、有历史感的,好的设计一定是能够延续古代,又能传达未来的。
ECHO:我们第一次沙龙放在苏州,谈到苏州就离不开对传统园林的探讨,包括今天我们选择的?园也是一个非常具有江南园林气质的空间。您认为传统园林里面最值得当代空间设计借鉴的是什么? 张海华:如果说得高一点就是哲学程度。比如园林里的水,如果纯粹从技术层面讲,就是叠山理水,但是从哲学层面去思考,天上的水通过屋檐流到地面,汇聚到池塘里,这是道家天人合一的状态,人在天到地的关系里面,思考到的不只是平面的水,是纵向有时空感的水。 第二,园林里有非常美妙的东西,尽管空间相同,但每个季节产生的美是不一样的,建筑里面的光和情绪就不一样,大家可以从不同时间、不同高度去看园林。我们现在很难到二楼或者厅堂里面坐下来,在主人的位置上看。厅堂建筑的高度和门窗的尺度带来不一样的感受,这如果有机会大家一定要在主人位置上坐一下去体会。
ECHO:从创作者角度来讲怎样看待潮流? 张海华:贝先生其实说过这个问题,他觉得时装是可以流行的,每年可以更换。但建筑是永恒的,可能五十年,一百年,所以建筑一定是要做经典的,而不是潮流的东西。我在20多年前做圆形门洞,某种意义上到现在的变化也不大,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成功的,但我坚持内心的做法。
春意正当时,思想无边界 开放的话题,思想的碰撞……张海华老师的分享为当代设计的东方表达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到场的各位来宾带来全新思考。在交流中不断激发灵感,这是一场心灵的务虚会,也是一场设计的真实交流。 元亮空间设计生活美学主理人孙元亮:“张老师讲到潮流这个事情,我特别有感触,现在?园的门头,我之前也想过设计成大家追求的样式,但最终我回归了苏式本身应该有的状态,跟街巷完全融合,它反而是更自然的,最终找到了它的源头。” 广东BDSD吾界设计创始人林文科:“我一直在问东方在哪里?今天我从广东来到苏州,下着雨,打着伞,走过小巷的时候,我有一种穿越的感觉,就很东方。外面很冷,进门又有一股暖意,大家在一个很好的空间自由交流,我觉得东方也可以是开放性的,这种温润的田园诗意,现代的中庸之道,都值得我去学习。”
达观设计创始人周利达:“现在越来越多拥有国际化背景的建筑师回到本土开始他们的设计实践,室内设计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没有建筑师的架构,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模仿。未来如何去做出更有分量的设计,就是找它的底层逻辑,真正高级的设计应该是没有东方,但就在东方。” 雀替设计创始人汤海峰:“未来不缺好的设计,但会缺有深度的设计,张老师分享中关于设计背后的故事正是我们想要去了解的,文化的深入需要时间和积累,这也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年轻设计师来说,如何在繁杂快速的行业中保持纯粹性思考性,并且能够一直存活下去,是我们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观艺设计事务所创始人官艺:“时间会验证一切,美的呈现、东方的理解、做人做事的方法都是如此。有时候我会问自己,每一个细节,能不能在十年后,让大家说“还行”,并以此来作为检验当下的方法。关于设计行业的内卷,我的答案是:做好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最好的。”
芥末黄空间营造主理人黄雨萌:“水水是设计元素里非常重要的体现,也是东方最重要的一部分,而且也可以解释现在这个行业卷不卷的问题,水利万物而不争,它本身就是很柔和的、融合的状态。所以我觉得东方不可能消失,它就像水一样无处不在。” 雅琴工作室设计总监李亚芹:“在客户身上,我不断学习和尝试对东方的表达,我也在这其中看到不同年龄阶段、教育背景、喜好需求的客户,在东方居住生活方式上的不同。每做完一个案子,都让我对东方文化更感兴趣。” 独立设计师李翔:“我有一个问题想与大家探讨,设计师是各种项目、各种风格都可以尝试,还是专注研究某一领域?我自己是很愿意尝试的人,挑战过后,我会告诉自己是否适合,但做的过程一定是发自内心对待。面对选择,面对客户想要的和自己想要的,这里面需要找到一个平衡。” 张海华老师最后提到,其实大师在面对生存、面对选择、面对自我时也会有困惑和焦虑。设计最重要的是“享受”,坚持你自己的想法就可以,未来谁都无从预估,喜欢就往前走吧,享受地走下去。
东方从没有消失, 它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里, 存在于每一个独立思考的灵魂里。 感谢这「一回」与我们相约, 我们期待更多思想的碰撞, 设计的价值由内而外,持续衍生!
|
凡本网注明“出处:其他”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本网站,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转载内容的准确性由原内容提供者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