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毛孩子们治愈,走进三位爱宠人士的秘密基地

ELLEDECO家居廊
时间:2023-8-07 09:10:00 来源:其他

爱宠之家

“世界破破烂烂,小猫缝缝补补。”不知道有多少养宠人在读到社交媒体最近的金句时心有戚戚,实际上,缝缝补补现代人忙碌而焦虑的城市生活的不止小猫,也可能是小狗、小兔、小仓鼠…… 站在更大的维度上看来,我们所处的世界从来就不只属于人类,愈加严峻的生态问题早已在时刻提醒这一点。如同建筑师王子耕在采访中说的,“人与动物的关爱,也是对人自身的关爱。” 如何学会与动物、与更广泛意义上的别的物种共处,在今天尤为重要,所谓“人宠共居”本就应该是一个健康社会和一座文明城市再自然不过的生活形态。

爱宠之家

“我们的关系不是主人和宠物,更像是室友,大家各自独立,保持一个刚刚好的距离。”

官纯现在的住所除了她和家属,还有五猫一狗一起生活,图中从左至右为小狗Iva,小猫呆呆和白白。

手拿装满猫粮的塑料包装袋,官纯有节奏地晃动三下,哗啦,哗啦,哗啦…… 三声过后,神隐在卧室、书房、工作间和所有意想不到的角落里的五只猫、一只狗以不同的姿态出现,向客厅中央的目标靠拢,踮起后脚,伸出圆手。高挑纤细的女主人置身中央,像是掌握了召唤术的魔法学校校长。“朋友们也这么说,我家像个动植物园,我是园长。”

这个身处上海梧桐区的住所是插画艺术家官纯职住一体的家,南北通透的格局包含以L形格局贯通的客厅、餐厅、朝南的卧室和带阳台的工作间,以及与北向餐厅平行的厨房和小书房。客厅相对的转角处以靠墙排布、灵活组合的格子置物架围合,除了类目丰富的书籍之外,满满当当摆放着官纯不同时期的作品——“猫肖像系列之弗里达”、“怪异猫”系列手办、水晶球、盲盒;复古市集淘来的老式卡带机和一条60年代末的连衣裙,去年留下的圣诞树……

房间通体选择了暗调地板和墙面,为了方便动物们活动,原本铺在客厅茶几下的地毯也被她撤掉。沙发旁是可以当做猫窝的边几,电视柜下面也铺着动物们的软垫,家中每一处布置都同事考虑到人和猫狗的需求。

在此生活七年,以及更久的记忆都被完好保存,以暗调的地板与墙面为底色,填满家里的每个角落。跟随她在这座城市每一次迁徙的还有6只因缘际会成为“室友”的毛孩子,从浦东老厂房改造的单身公寓到长宁区内环高层,看房时对周边环境、宠物医院的距离、能否封窗的考量已经是官纯下意识的动作。而事实上,与动物共同生活的经验自记事起便深植于她生命的每个阶段。从幼时爷爷奶奶家会抓来麻雀当做礼物摆成一排的小黑猫,到大学时期舍友养在寝室里的小流浪,再到独自生活后领养的第一只金吉拉混种小猫,性格各异的小猫见证了她不同时期的生活和创作,也给予她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餐厅和客厅以L形串联,开放的格局让家里每个房间都拥有充足的光照,植物都被照顾的很好。

客厅一侧是相对的工作间和主卧,墙上是官纯的作品。

文头的场景是官纯每日11点左右醒来后的例行流程,喂猫浇花喝咖啡大约会花去一小时时间,简单的午饭后,她在客厅南侧与卧室门相对的画室开始一天的工作。朝南的房间拥有全屋最好的阳光,但因为绘画需要大量用眼,室内仍旧延续了暗色调的微水泥墙面,地面则选择裸露房东留下的龙骨,刷了木漆,在日复一日的使用和时常滴落的颜料浸润后,有种自在的古朴味道。

除了沿墙摆开的工具架、颜料、画笔、画架,房间里也散落着这些年积累下来的作品。从最早成名的、以西方名人为原型的猫肖像系列,到充满东方元素、上古符号的“怪异猫”系列至今,官纯的创作风格以2021年年底和巴黎时尚品牌Zadig&Voltaire合作的、以“竹林七贤”为创作灵感的手提袋划开一道分水岭。

“怪异猫”家族最神气的主角毛球的身影出现在家里的每一个角落,他在2017年底因为心脏问题离开,但是在官纯笔下,毛球还是牛气闪闪走过彩虹桥的独角兽小猫。

工作间连着小阳台,官纯画画的时候,泥泥和福花花就在阳台的小花园里睡觉。花花因为疱疹病毒引发的青光眼已经失去了视力,虽然凭借敏锐的听力、嗅觉和足够的安全感,几乎可以和其他猫一样毫无障碍在“游乐园”嬉闹玩耍,但总是要待在离她不远处才会感觉安全。

如果说这次创作风格的转变是文化、阅历积累量变达成质变的一个过程,现在占据她事业板块半壁江山的IP“怪异猫” 系列则始于一次偶然。2017年,在突然多出的空余时间里,官纯给自己定下一个新目标—每天画一只猫。300多只充满想象力的怪异小猫承载着她关于宇宙星空、未来世界的无限想象,也成为次年成立的“怪异猫家族”丰富的素材库。

客厅没有电视,沙发上方安着投影仪和幕布,关了灯拉上窗帘,这里就是官纯和朋友们一日结束之前最放松的时间,也是拍摄当天“五猫一狗”计数时总是缺席的橘白小猫现身的时刻。“回避型依恋”猫格让它害怕陌生人,又渴望和人接触。通常在电影临近结尾的十几分钟,这只小猫才会在足够的心理建设之后默默出现,安静地爬到客人腿上,翻出肚皮任人抚摸,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这也被朋友们视为至高的“奖赏”。

在过去将近11年的时间里,夜夜粘着她入睡的是一只叫毛球的金吉拉混种小猫,这只长相霸气又有点儿憨的伙伴是官纯独自生活之后领养的第一只猫,跟随她从浦东到浦西每一次搬家,在无数个熟睡或是难眠的夜晚,毛球都雷打不动地枕在她的胳膊上入睡,温温热热的毛团子,日益加磅的重量和酣睡时均匀起伏的呼吸,至今还会时常出现在梦里,“醒来之后整个人陷入茫然,”官纯摸摸毛球的小画,“才意识到他已经离开6年了。”

画室里摆满官纯在不同时期的作品。

2017年底毛球离开,三年后她开始起笔创作以毛球为主角的新绘本,“毛球还是那个牛气闪闪的样子,一路偶遇其他同伴,直到见到自己死后的分身,那个平行时空的独角兽。”如她所说,这是一个关于生死轮回的故事,但要以怎样的结尾来完成对这只心尖儿上的小猫真正的告别,至今还是一个待解的课题。

显而易见的是,毛球的离开让官纯对生死和时间都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但也因此更加珍惜每一个当下陪伴左右的猫猫狗狗。如同每日从晌午到深夜,无数个与毛孩子共度的朝暮,无论呼朋引伴或者独自创作,于她而言,看似平凡的每一天都是一场无法复制的久别重逢。

爱宠之家

 

“人对动物的关爱,也是对人自身的关爱。大的文明程度,都是从一些小事情上体现的。”

王子耕,PILLS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同时也是艺术家、策展人,并在多所高校任教,以及他办公室中的猫“局长”。

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中,名为“流浪动物之家”的一个特别项目,引起了深圳公众的关注和参与。主策展人王子耕邀请了31位建筑师、艺术家和设计师参与,利用废弃材料为城市中的流浪动物设计庇护所。参展的设计师有人关注城市流浪猫狗、也有关注城市中鸟类、昆虫的生存环境的。

PILLS建筑工作室的办公空间。PILLS建筑工作室是一个复合型工作室,作品涉及研究与设计。

对动物的关注和喜爱,对王子耕而言,就像呼吸一样自然。他是80后的北京人,小时候住在北京五道口一带。在他的记忆中,那时的生活并不富裕,但给了他很多自然生长的机会:当时五道口一带还有农田,上下学路上他还能看到骆驼、遇到各种野生动物。王子耕从小养过各种“奇奇怪怪”的动物:蜗牛、青蛙、蜻蜓;同学中还有人养羊……这些经历现在已经很难在城市中长大的孩子身上再现。长大后,他在普林斯顿大学攻读硕士时,院校里有老师天天带狗到学校,所有人都同狗相安无事,“默认这是一个常态”。

PILLS 建筑工作室还是一个宠物友好型机构,办公场所里为猫咪准备了各种进食和休息空间。当然,所有空间都是猫的。储物架中有PILLS建筑工作室中的部分作品模型。

现在作为建筑师、策展人,即便工作节奏忙碌,动物依旧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除了家中5只猫,办公室里还有两只名为“书记”和“局长”的猫咪。团队工作时,猫咪会在同事电脑前注视着人类工作。如果有人加班,它们也是安静的陪伴。所有这些猫咪都是各种机缘巧合进入王子耕的生活里,有径直走到他脚下的、有朋友出国后把猫咪送给他的、也有室外的流浪猫让他禁不住抱回家的……“每只猫的性格非常不一样,就像孩子一样”。王子耕主理的PILLS建筑工作室也被设计成动物友好的空间,给猫设计了进食、休憩的角落;工作室也鼓励同事们带宠物上班。

参展作品《浮生舱》,姜伯源、王静雯@不也设计工作室。设计师使用到了报废期限但仍未损毁的救生圈,组装成简易小窝,适合小体型猫犬使用。在展览现场,也吸引了小朋友玩耍。

也许正是这种自然而然地情感所影响,“流浪动物之家”项目在这次深双展上也成为格外引起公众情感共鸣的项目。“流浪动物之家”的策展思路要回归到本次深双展深圳政府给出的命题“双碳”。

王子耕认为,“双碳”是与可持续性相关的话题,在建筑行业中“双碳”更多集中在建筑技术、绿色建筑领域,“但我们觉得它不应该局限在技术领域,应该扩展到一个更大的人与栖息地对应的关系、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城市理念,讨论接下来城市的发展阶段应该有什么样新的改变。”

《城市寄生窝》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照片credit:亚洛文化潮声)

基于这种策展理念,王子耕与其他几位策展人提出了“Urban Cosmologies”的概念,即不光要看到城市里人的生存状态,也要看到城市中的其它物种、其它观念,以不同主体去观察世界、去反思的理念。最后,他们确定了深双展的中文主题为“城市生息”,“‘生息’这两个字,像是一种呼吸节律,把城市看成一种生物,在一生一息之间有一个平衡,有东方的意蕴。不仅有城市的快速发展,在休养生息时能看到更多可能性”。除了展览主题,在整个展览各个层面上也要最大化符合“双碳”理念。策展团队制作了可持续材料手册,鼓励参展人用被忽视的材料、甚至是垃圾进行创作。

了解了策展人团队的总体思路,也就能理解“流浪动物之家”项目背后的深意。“利用最便宜的材料,给城市流浪动物提供一个栖息环境,表达城市友好理念。项目邀请发出后,策展人们得到了来自建筑师、艺术家和设计师们的积极反馈。

南京反几建筑设计事务所作品《共栖》(摄影:LOG对数摄影工作室)。设计师利用印刷厂废弃的纸筒做的模块化装置,内部有通道,可以为人和动物提供休息空间。

有人关注城市中的流浪猫狗,也有人关心昆虫、城市中的鸟撞等问题。例如建筑师吴林寿关注了城市中的鸟撞问题,用建筑钢筋的摩擦力和结构为鸟设计了栖息之所(《家之小者》);青山周平设计的《城市寄生窝》为人和流浪猫提供了共同休息的角落;来自不也设计的姜伯源、王静雯作品《浮生舱》,利用城市中大量到达报废期但尚未损坏的救生圈,为城市流浪动物设计了庇护所。

设计师发现,这些庇护所也受到了儿童的喜爱……各种创意不一而足。当参展作品在真实的城市环境中展出时,设计师也有机会观察动物和人对这些作品的真实反应,从而得到启发。

参展作品《猫邻居》靳远(多重建筑),材料乘以设计,设计师对猫咪行为的假想,比如从窄口进入,获得宽阔视野;躲进阁楼获得安全感;守候在天井以窥探邻居……(UABB摄影:胡康榆)

参展作品《猫洞》(林琳),作品用城市中最常见的两种建筑材料:PVC管道和阳光板,构成的单元模块,能起到保温和保护作用,能随具体空间环境做出调整,为流浪猫提供居所,也在城市空间呈现公共与标志性。(UABB摄影:胡康榆)

 

谈到人对动物的关心,王子耕相信世界本来就是多元的,“发自本能地去关爱,选择你应该做的事情”。“我们追求的无非是一种常态,和多元物种的平等共存。它们本应该是我们日常中的一部分。”

爱宠之家

 

“人喜欢的空间狗都喜欢。设计中如果对于路径和行为的限定过于强势,并不是一个好事情。”

建筑师张佳晶和他的爱犬“呆萌”。

沿着阿那亚的海岸线走,途经孤独图书馆、阿那亚礼堂和沙丘美术馆等著名建筑物,就能看到一排不高的混凝土盒子。自从阿那亚有了犬舍,不仅人多了,狗也多了。

建筑师张佳晶的工作室位于徐汇滨江,西岸艺术中心的背面。张佳晶爱回收“垃圾”,工作室里有各大展览上留下来的展品:钢制的桌子、反光镜和麻绳网组成的“天花”、门口有面墙,是前两年排得上名号的西岸拍照打卡的网红地—由展览上留下的废弃木门随机构成的立面,到今年,它已完全被爬藤植物覆盖。

位于上海西岸的目外工作室内展厅,拱顶和窗引入一室绿意,桌上是工作室实现或处于概念阶段的模型。

工作室所在之处滨水又远离城市的主干道,建筑周边和入口庭院都种着各式各样的绿植,所以这儿时不时会出现一些“不速之客”,有一次他抓住一只比西瓜还要大的鸟,“我们二楼有个气窗,那个窗如果没关,有时候鸟就飞进这个大厅回不去了。回不去我就得把它抓住,然后想办法送回去。”

一到夏天的晚上,不知躲在哪个角落的癞蛤蟆叫声此起彼伏。而院儿里零散放着几个盛放着猫粮和水的碗,还有一把专门为猫购置的迷你躺椅,这么一看,小猫儿们气定神闲蹲坐在一边,各自占地为王,反倒更像工作室的“主人”。

犬舍建筑设计表现模型。

2018年,张佳晶带着整个设计团队从原先华山路的工作室搬来,西岸这个原本只作为展厅功能使用的空间渐渐变得有温度起来。在这看起来杂乱却拥有许多时间印记物件的工作室里,我们见到了建筑师张佳晶和“呆萌”——一只有点名气的拉布拉多,它安静地躺在桌下,那里有属于它的一席之地。

工作室摆放着朋友用咖啡渣为张佳晶养过的一只萨摩耶犬创作的小像。

对张佳晶来说,好多年前收养呆萌属于“偶然”,“他原本的主人突然不能养了,然后这个任务就辗转落到我身上了。”最开始在养狗这件事上,张佳晶并没有花太多的心思。”从华山路的小院子搬到西岸,没有了咖啡馆的同事帮忙遛狗,他才“被迫”每天傍晚带着呆萌在滨江一带转悠。“18年的一天,它突然睡在地上就站不起来了。那会儿我才意识到它已经八岁了。”到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和呆萌之间的感情。这个连人都照顾不明白的建筑师,开始钻研各种方法,细心照顾这只老年犬。

也正是同一年,阿那亚犬舍的业主找到张佳晶,要在这个海滨社区建第一家“宠物必须型酒店”。酒店的每个房间都默认能携带宠物一起入住,设计需要考虑游客带狗入住的需求。“原先只能住在营地旅社,但是很多带狗的人抱怨说,为什么不弄一个专门旅店,哪怕贵点。”来自城市的中产们对于方便带宠物入住住宿的价格并不敏感。自从阿那亚有了犬舍,这里就成为了狗主人们的首选,节庆的时候,犬舍的住客们自发形成了一个宠物联盟社区,积极分享各自的养宠心得。

犬舍错落有致的建筑立面形态。

2021年,犬舍落成,张佳晶带着“呆萌”从上海驱车1400多公里到了阿那亚,留下了一部值得纪念的纪录片。原本出于狗的行为而设计出的单元形体组合,内庭院式的建筑和有机错落的立面形成了犬舍独特的建筑形式,衍生出了一个热门的打卡据点,让犬舍在阿那亚成为了人人都知道的“网红建筑”。

“这个院子里面没有任何草坪,一个是因为不好养,二是狗一弄,就草也长不活。”整体由清水混凝土构成的建筑聚落看起来有点冰冷,庭院内部也都是简单的砖石铺地,为了防止宠物把沙子带回酒店房间,在从海滩回酒店的路径上,设置了个专门给狗洗脚的小墩子。

犬舍房间内部上下楼之间的围栏均使用金属网,以保证狗狗和主人的沟通,以及视野不被遮挡。

“如果你本身不养猫狗的话,是没办法理解的。”另外,为了让“留守宠物”独自在家时有安全感,他坚持要在每个房间的二层留一扇玻璃窗。“就是因为我养狗多年,我知道它看不出去和能看出去差距很大。”

“其实人喜欢的空间狗都喜欢。”当被问及狗喜欢的空间是什么样,张佳晶这样说道,“设计中如果对于路径和行为的限定过于强势,并不是一个好事情。”

如今这只名为“呆萌”的狗已经13岁了,上楼梯都需要靠人帮忙,原本根本不懂得如何照顾狗的建筑师,成了它最亲密的家人。“这些事有的时候可能就是一个偶然和必然,就是像我这样不重亲情、特别冷漠的一个人,可能就需要这样的教育。”

 

爱宠之家

英国女演员Emma Tompson曾言“保护小动物并不仅仅是一项义务或责任,它更是我们对所有生命的珍视与尊重”。而以善意相待,用爱筑成遮风挡雨、温暖舒适的人文关怀空间,则是越来越多人付出这份珍视与尊重的具体行动。

伴随人宠共居时代的到来,宠物照护中的人文思考也更多地被纳入空间设计思考,杭州春田·宠物医院就是一例。空间以奶油白与灰豆绿为主色,再通过大面积暖色调的微水泥墙面营造温暖的氛围,为一贯冰冷的医疗类空间填充生机活力与舒缓情绪的底色。

入口空间旋转45度呈现,室内外自然过渡。在光线的引导下,前台区简约大方,疫苗区安置于此,旨在消除宠物医院神秘且封闭的刻板印象,以空间与外界的积极互动进一步诠释专业力。

持续向内,等候区延续空间对于温暖与安全感的思考,更加强调柔性元素的运用:类似动物脊背的弧形吊顶,营造被温暖拥入怀中的空间体验;球状灯光膜,提供照明的同时也为过于杂乱的风管提供遮挡;波浪形的座椅,以进退关系将前来问诊的宠物分隔开。

诊室区以光盒子的形态占据一层空间中心位置,透光U 玻的材质围合出空间独有的通透和封闭属性,折射出来的中性柔光,带来稳重镇静的空间感受,慰藉着等候区中焦急的人们。

二层以药房、猫狗住院部和隔离病房为主,利用布局区分公共区域与诊疗区域,避免交叉感染。模拟动物爪子形状的取药口则作为空间的小彩蛋,让人在会心一笑中感受空间的温暖与设计的善意。

位于澳大利亚的黑镇市动物收容中心,在人类、动物与自然间寻求最佳的开放状态,通过六栋“手指”状的细长乡村棚屋,将狗舍、猫舍、兽医设施、后勤区域等不同功能—安置,让动物与周围景观直接接触,增加它们和自然及人类的互动。

这样的设计,也是出于功能性考虑—展开式布局,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温度、视觉和听觉的舒适度,能极大减轻动物痛苦,尽快适应环境,同样也为员工的操作提供便利与安全保障,贴合着其空间为动物和员工的福祉而设计的筹建初心。

接待大楼作为民众抵达收容中心的第一站,以标志性、易发现的大屋顶形象欢迎每一位爱心人士。充足的日光营造出温暖氛围,明确的方向指示、交通流线与功能设置也充满人文思考。不同楼栋间通过带屋顶的通道连接,以适应“接收、评估、流浪动物的接收移交、收养”等转移路径,并十分部地将猫与狗进行分离。六栋建筑各安其职,再通过一个系统性的配色方案统一起来。

艺术家和色彩画师Lymesmith为每一栋大楼都匹配了一个独特的“当地鸟类形象”颜色。色彩穿插于建筑细节之中,并在具有点睛之妙的百米长抽象艺术作品—“鸟屏”上集中呈现。这种贯穿始终、温暖且专业的氛围铺陈,在中心里随处可见,极大地提升着动物居住时的幸福指数,提振着抵达者的情绪,有助于收容工作的展开。

武汉流浪小动物保护基地领养区的改造项目从色彩运用切入,将人类对于流浪动物的爱与关怀融入到炽热的橙色中,以有限的成本,大胆挖掘多种材质混搭,完成这次环境友好的人文善举。

基地位于远离市区的郊外宽敞地带,如何在平坦的地景中变得“吸引人”,让这个公益项目为更多人所知,成为门头设计的首要考虑。镀锌钢管与橙色的组合是基于“隔绝其他狗狗视线”与醒目两个需求的最终呈现方案,首先以一处类似“狗头”的象形构筑物,起到为整个建筑提纲挈领的作用,与其说让建筑具有“像一只狗的样子,设计团队更想为第一次来的潜在领养人或志愿者,在经过十几公里的路途之后,第一时间感知这一抹亮色。

“狗头”之下,是领养区的室外活动区域,以“大笼子”的形态回应设计主题—“解救+回家”。该区域一侧作为待领养的狗与意向领养人彼此熟悉互动的场地,另一侧以2米柱网支撑起5米顶棚为狗舍区域遮风挡雨。小柱网单元兼顾了造价和施工的简便需求,并以模块化的重复与并不常见的视觉比例关系组建了独特的系统性,让空间呈现一种神圣美感。

透明阳光板与门口窗台延续建筑主体的“橙”,将“金色”光芒进一步延伸。空间的内与外,构成领养流程中的关键节点。设计团队通过一处圆形且同样橙色的旋转门来表达、突出流浪动物在此处的生命转折——“解救”与“回家”。随后在领养窗口处拍照合影,记录这一瞬间,余生圆满的小动物与善良的领养人在阳光与橙色的交映下,熠熠生辉。

死亡,是生命的一种形态。以彩虹星球命名宠物殡仪服务场所,正是寄托了越来越多人对于死亡的积极解读—在离别时刻,在深沉的尊重与奠念以外,更多的应是对美好过往的回忆与对爱宠往生的祈愿。

空间以米色为主,搭配矩阵式墙体,铺陈出肃穆却不沉重的空间氛围,落地窗的设计优化了采光,也借由外部景观带来光影的流动,让生命的别离与自然产生关联,营造出更为完整的仪式感。防水旋转门营造出进入与离开时两种情绪上的转换,在释然中重回正常生活。

前台与展示区以巨大软膜天花光幕为“穹顶”,提升仪式感的同时降低空间的商业属性,中心轴线尽头的位置利用人为干预的手法,划定出四片相互连接的高耸隔断,形成一座超越现实的“纪念碑”。陈列区更像是一个小型的活动中心,以温和的色块与光影交织感,强调宠物殡葬文化的传递而非单纯贩卖。

许多的圆形与矩形以最原始的形态被融入到空间内部,立面视觉张力得以丰富的同时,也暗含着生命原初的能量转换与循环。下沉式沙池成为手工坊与冥想室两处空间的组织轴,这种形式上的关系被冥想室特有的巨大圆柱形结构强化,配合着木的温润与沙的宗教寓意,营造出慰藉人心的空间力量。

相遇与别离,是动物陪伴人类的始与终,也是由善意开启,被爱贯穿着的它们的一生。这些以不同色彩为主题,见证动物生命阶段转换的空间,无论是缤纷炽热的颜色装扮,还是仅有宁静庄重的素色,终究都被满怀善意的生命绘上爱的底色。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出处:其他”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本网站,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转载内容的准确性由原内容提供者独立承担完全责任!

网友评论
发现好物 查看更多好物
推荐案例 查看更多案例
ELLEDECO家居廊
小程序 小程序
小程序
小程序二维码
打开小程序
随时随地都可以看~
写评论 写评论
写评论
分享 分享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