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东贤:用设计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

PChouse 国内互联网家居垂直领域的权威媒体。
时间:2023-08-28 16:34:19 来源:PChouse

●PLAT ASIA作品-庐山西海艺术中心

“设计师不仅要尊重物质的自然环境做设计,也要通过设计反应自然的空间体验,给使用者提供‘很’自然的建筑空间环境。”

——郑东贤 | PLAT ASIA

美国著名诗人加里·斯奈德在散文集《禅定荒野》中写过这么一句话:“鲸落海底,哺暗界众生十五年”。

一头鲸鱼死后沉入海底,它的尸体仍然可以为无数海洋生物提供营养,甚至可以维持一个生态系统长达百年。万物共生共存,才能生生不息。

● PLAT ASIA & UAA作品-响沙湾莲花酒店

然而人类理所应当地接受馈赠,却又肆意破坏自然环境。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描述了一座村庄如何从山清水秀变成千疮百孔。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却是在向人类发出警示,关于环境、关于生态。

今天更多人开始反思当下的生活方式,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讨论“与自然共生的新构想”。我们也借此话题邀请到建筑师郑东贤,在他看来,既然有“新”就要有“旧”,有“过去”就会有“未来”。对于“与自然共生”这样永恒的话题,我们不应该只注重眼前,而是把眼光放得更长远,站在未来去感受当下。

● PLAT ASIA & UAA作品-响沙湾莲花酒店

01.

用设计建立一种连接

●PLAT ASIA作品-庐山西海艺术中心

韩国出生,日本长大,高中返回韩国,大学选择建筑学。

初入行业的两年中,郑东贤逐渐察觉设计过程中深度思考的能力的欠缺,需要理论的支撑才能言之有物,于是继续研究生阶段在汉阳大学的学习;在西方教育体系和逻辑框架下的建筑学习也许在当时能让人迅速融入现代快速发展的行业洪流中。

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审美被西方主导,并逐渐趋于同化的时代。

● PLAT ASIA作品-渭河观景台

殊不知,东方和西方不论是文化,还是建筑风格本就存在很大差异。倘若长久以往,东方特色会不会愈发薄弱,甚至走向消亡?

为了寻找属于东方基因的建筑根源,他再次选择深造,2002年于东京大学师从铃木博之专研东亚近代建筑史,并于2008年获得博士学位。

多元的学习工作经历,让他越来越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设计是什么?设计的本质又是什么?”

在郑东贤看来,建筑是始于自然的,因此也该属于自然、归于自然。

●PLAT ASIA作品-金山岭马术中心

这就要考虑到,如何让建筑融入自然、隐于自然?

尽可能地弱化建筑与自然的对立关系,模糊内部与外部的边界,让其成为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一种延续。

如果说空间是基于人和自然而存在的,那么设计就是用来建立连接,重构人与自然关系的。

●PLAT ASIA作品-阿那亚槐树林餐饮会所(森海·隐泉)

当然,这个连接不只是人与自然、空间与自然之间,还可以是新与旧、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之间的。

用这样一种融合性的设计语言,实现多重维度的碰撞,通过设计对话,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

郑东贤认为,人也好,空间也罢,都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不论如何建筑都不能在自然环境中喧宾夺主。

应该以尊重自然环境、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前提,做面向未来、与万物永续共生的可持续设计。

●PLAT ASIA作品-阿那亚槐树林餐饮会所(森海·隐泉)

这正是1987年联合国布伦特兰委员会曾经对可持续做出的定义:“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

这恰好也是郑东贤所推崇的设计宗旨,站在“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去看待建筑的可持续性。

换句话说,身为建筑师要关注的不再只是建筑本身,还要去了解从材料到设计,从现在到未来,用前瞻性思维预演建筑空间在整个生命周期可能面对的挑战,并通过设计尽可能给出解决方案,而不是只考虑当下的瞬时表现。

02.

让空间与自然对话

●PLAT ASIA作品-阿那亚隐庐酒店

郑东贤一直致力于当代东方建筑的实践与研究。

在他看来,“东方”并不是单一的、纯粹的,而是对国际性背景下设计的在地性思考。

他专注于用现代设计手法挖掘东方文化之精髓,秉承为下一代而设计的理念,做面向未来的东方建筑。

●PLAT ASIA作品-阿那亚隐庐酒店

坐落于秦皇岛阿那亚·黄金海岸的隐庐酒店,便是他如此建筑理念最好的体现。

恰到好处地与柔和、内敛、含蓄的东方底蕴取得平衡,在极致的静谧中探寻东方的神秘与温和,探索一种持续永久、能够与东方意境相融合的空间。

●PLAT ASIA作品-阿那亚隐庐酒店

在东方美学的秩序性中,以错落的布局和漂浮的茶亭营造丰富的大堂空间变化,细腻的材料透明性和木质肌理在光的游走中建构自然意境和旅归感受。

随着光影与肌理、材质的碰撞,坚硬的石材与温润的木材,隔而不断的木格栅,随着不同时刻的光影变化,将虚实、动静在不动声色之中下映射出朦胧、暧昧的韵味。

●PLAT ASIA作品-阿那亚隐庐酒店

自然光透过落地窗倾泻而入,室内与室外空间的边界早已变得模糊,开放式的设计让整个空间显得更加通透、宽敞,同时也为内部空间提供了更多可能。

郑东贤

建筑师/东京大学博士/PLAT ASIA 联合创始人

2010年与合伙人在北京创立PLAT ASIA

致力于当代东方建筑的实践与研究,在设计中挖掘日渐消弭的东方文化精髓,糅合中日韩的学习工作背景,基于当代的设计手法和语境,在东方文化观,自然观,建筑观的积淀下做设计。

主创作品:阿那亚隐庐酒店,庐山西海艺术中心,阿那亚槐树林餐饮会所(森海·隐泉),渭河观景台

对话郑东贤

Q:在国际上,米兰设计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都不约而同的提出了与自然共生、可持续等相关的年度主题,在当下您怎样解读该主题,它对于设计实践的启发和指导意义是什么?

A:上个世纪初产业革命之后,资本、技术、生产这些不可抵挡的力量推动着人类对自然不可恢复的破坏。1962年,Rachel Carson(蕾切尔·卡逊)的《Silent Spring》(《寂静的春天》)一经出版,开始引发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思考,这本60年前的书带来了启发性的思潮,但是,为什么今天的我们在各种设计周、展览上似乎又要重新审视这个话题,这不得不让我们怀疑,60多年来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等议题是否根本没做够努力?我们的社会、世界,在几乎每个国家都早已提出各式各样的环保、气候、生态、减碳有关的法律法规后到底是否被完全落实,还是因资本、生产的压力而一拖再拖。这些问题说明了可持续仍然是需要全球共同应对和努力的,不止是设计领域。

Q:自然一直以来都是各个行业和领域在关注的话题,而现在我们提到关于自然的话题,这一“自然”是否有别于以往我们所提到的自然相关的话题?

A:我们对“自然”应该做更广义的解读,比如我经常提到自然的词性,作为名词,自然是物质的,是地球上一种具象生态的统称;而作为形容词,自然却代表着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可以和生活中的一切产生关联。从设计的角度看,设计师不仅要尊重物质的自然环境做设计,也要通过设计反应自然的空间体验,给使用者提供“很”自然的建筑空间环境。

Q:当下人们对于消费和居住都有了新的认识,回归自然、可持续的空间设计,这些更富有生态意识环保意识的理念也备受关注。在实际设计中,您怎样将自然与生态环保、可持续等意识融入到作品中?

A:1987年联合国Brundtland(布伦特兰)委员会对可持续Sustainability做了定义:”Meeting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 own needs”,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让下一代人的需求不必在经受妥协的情况下实现当代人的需求。这个定义一直是我们的设计宗旨,我的设计一直在关注建筑及空间的生命周期,希望透过设计实现建筑和空间的timelessness(永恒),建筑空间有了生命力,更广泛灵活长久的使用性,才是可持续的。

Q: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下,科技为日常的人类活动带来了更多便捷,但技术革新之下,对于自然生态等方面或许产生一定的影响,设计师而言,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平衡科技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让科技与自然友好共处,或者说让科技更好地带来便利的同时,亦可以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好?

A:可持续的核心不是科技而是思想,科技只是我们实现可持续这一目的的手段之一。事实上,技术可持续、材料可持续、设计可持续等等,都是可持续应该关注的角度。同样,科技、资本不是解决与自然共生的答案,顺其自然的态度才是,但科技作为手段,和自然是不矛盾的,设计师应该利用科技实现自然而然地空间体验。

我们的科技是在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不断变化的;而我们的自然,它就在那儿,物质上,它只是不断地在被人类消耗、开发,相对于科技飞速的变化,自然是不变的。要平衡这种“变”与“不变”,要顺应“变”这个工具,但更要坚守“不变”这个本质。


 

 

© 转载申明:太平洋家居网独家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网友评论
发现好物 查看更多好物
推荐案例 查看更多案例
PChouse
小程序 小程序
小程序
小程序二维码
打开小程序
随时随地都可以看~
写评论 写评论
写评论
分享 分享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