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ea是德法混血,她带着从奶奶那里继承来的一屋子法国古董家具,搬到了中国。 大到古董大柜子、餐椅,小到餐具、桌布,还有20多条地毯,这些上百年的家当都是她的家族继承,她也一直带着,从瑞士到北京,打包后几百个箱子,3次搬家来北京全都没有落下。 她在北京的家,除了厚重的古董家具、地毯,也有现代的黑色风格,彩色的当代艺术品和装饰,就像她喜欢的北京,出了胡同就能看到高楼,每天都能看到新的事物。
1. 门厅,新添置了走廊毯,不需要换拖鞋 Andrea从爷爷奶奶那里继承来的地毯有20多条,但进门这条地毯是她在北京新买的。 没有地毯的时候她总觉得家里缺点什么,买了这条地毯后好很多。虽然家里有这么多地毯,但不需要换鞋,她说在欧洲,也并不一定是必须换鞋的,最重要的是让人感觉舒服,她觉得如果客人穿了好看的衣服,那么有他们自己的鞋子搭配,会好一些。
2. 厨房,拆掉门后可算变大了一点 原先房东的厨房很小,因为有一个门把岛台和灶台隔开了,但Andrea选择拆掉。 因为她觉得欧洲人喜欢在厨房聊一聊,不那么正式,可以在岛台边吃小吃,喝点酒,再去家里的其他地方逛。她说,可能中国人也会喜欢这样的感觉吧。 Andrea和老公喜欢做饭,所以除了拆掉门,对厨房另外的改造就是灶台,大部分中国的炉灶是两眼灶,但欧洲是四个,所以在三眼灶的基础上,Andrea又自己增加了一个电磁炉。 厨房的烤箱也是她自己买的,这个对于西餐来说必不可少。 厨房窗户朝西,光线很好,天气好的时候可以看到鼓楼、雍和宫,还有电视塔,甚至远处的西山。 岛台上的红色吊灯,是很久之前宜家的,尺寸和颜色气质,都和现在的宜家产品不太一样。这个灯的价格不贵,但是他们也一直带着。 厨房边的小房间,主要用来存放自行车的,Andrea老公特别喜欢自行车,屋里放的四辆不是全部,地库还有,二楼还有他们的死飞自行车。但她现在骑的是一辆捷安特,是13年买的,已经快10年了。
3. 餐厅、书房,都是传承的古董家具、成套古董餐具 餐厅的餐桌、两个超过一人高的大柜子,都是Andrea继承的法国古董家具。
从她年轻的时候一个人住在日内瓦开始,这些家具就一直伴随着她,三次从瑞士来中国,也都跟着她搬来搬去。 很多人可能觉得家具的搬运实在太过麻烦,打包、运输风险、重新摆放数不清的烦恼。但Andrea觉得大柜子很简单,因为老的家具是整装的,不需要组装,不像现在的很多家具,搬运时需要拆散,相比拆装的过程,大柜子的搬运过程要简单多了。 餐桌边的两个大柜子仿佛藏宝箱,打开后是成套的古董刀叉、各式的玻璃杯、日本的珐琅瓷器......这里面大部分也是Andrea从长辈那里继承的古董餐具,而且3次跨国搬家,一个玻璃杯都没有损坏。
相比易碎的餐具,她觉得木质的家具更不适合长途运输,因为欧洲的冬天很潮湿,但北京很干燥,柜子和藤椅都有所损坏。 原先她使用古董藤椅作为餐椅,但现在由于气候变化,木材的部分不少都损坏了(藤面甚至没有问题),所以她换了一批现代的餐椅,藤椅作为装饰放在餐厅和卧室玄关,唯一还在使用的一把是放在书房,和她的古董小书桌一起,作为她的学习角。
4. 二楼会客区,黑色风格的电视厅和铺满地毯的音乐室 二楼算是Andrea的会客区,有客厅和音乐室,还有客卧(现在暂时是健身房)。 客厅是黑色的、现代风格的,基本没有古董家具,也没有传统客厅的大沙发。 因为继承了太多的古董家具,Andrea的家一直是“老气”的,完全没有现代的东西或者艺术品,后来她和老公住到一起,家具的风格才开始慢慢有所改变,有一个房间都是黑色风格的现代家具。
如果没有古董家具,Andrea说她的家可能多一点这样的风格,比如她特别喜欢客厅的玻璃茶几。 相比有电视的客厅,音乐室才是她们家正式的会客室,邀请朋友来会在这里喝一杯酒,然后去一楼吃饭。 音乐室两个组合架上,窄的放CD,宽的放黑胶,虽然很多是年轻时候积累的,但现在也还会持续购买。
音乐室依旧铺满了地毯,盖住了大部分房东的酱红色地板。Andrea的地毯全都是波斯图案,每条图案都有所不同,但她每次并不仔细区分,而是根据尺寸和需要的数量,就随意铺在卧室、走廊和音乐室,这是她觉得最需要地毯的空间。
5. 相比远一点的别墅,我更喜欢住在城市的中心 音乐室外的小阳台,Andrea说是这个家里放风的空间,朝西和朝北方向都有窗户,西边可以看见鼓楼、西山,北边可以看见国贸。这是Andrea喜欢北京的原因。 北京是她住过最大的城市,相比空间更大、离城市更远的别墅,她更喜欢住在城市的中心。 说起北京,除了国贸这样的现代区域,她还是会想起胡同,晚上可以去胡同玩,出了胡同就是现代的高楼大厦;公园里有人在走路锻炼身体,有人在跳舞,马路上有上班的白领;有人骑自行车,有人开最贵的汽车,两种融合的生活,她都喜欢。 本期屋主网名是 @Andrea在中国?(小红书) 本文图片由伽罗生活拍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