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益平

山乙建设创始人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

HIID湖南建筑与室内设计学会轮值会长

湖南室内设计学会常务理事

长沙师范专科学院艺术设计系客座教授

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曾说:“建筑本身其实一直在与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好的建筑并不会试图改变自然。相反,它会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实现更好的沟通和交流。”

建筑,不应该只是一个个冰冷的容器,而是有温度、有灵魂的,扮演着人与自然连接的角色。

正是因此,人、建筑、自然之间,应该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身为设计师,要做的就是寻找到让三者之间和谐共生的方式。

在赵益平看来,这个“方式”并非一成不变,就如同大诗人歌德曾经对自然的描写:“我们所看到的自然是能量,能量消耗着能量,没有什么是静止的, 一切都转瞬即逝……”

变与不变的自然法则

对于大多数设计师来说,“唯变不变”似乎是一条永远不会过时的真理。

变化的是流行或者曾经流行的风格,不变的是“以人为本”的设计本质。

变化的背后隐藏的都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所谓的“万变不离其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寒来暑往、春去秋来”的自然规律。

“甭管是气候、季节的变化,还是万物生长、万象更新,都遵循着亘古不变的规律。”

站在设计师的角度来看,这种“变”的能力,不应该只局限于风格、元素、装饰的多元,而是从地域文化、当地环境、人文风情、历史 以及科技、宗教、历史等因素综合考量,从而打开思路,形成独特的创新点,以建筑为媒介,结构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重构人与自然的共生法则。

唤醒原始的生命力

在赵益平的作品里,总是能看看到东方美学与当代艺术的碰撞。

将传统的、经典的、精髓的部分保留下来,融合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及地域特色,用符合当代审美的设计语言去进行二次诠释。

将“旧”的规则、秩序打破,通过对建筑元素的分解、排列和重构,去探索一种新的语境和表达方式,去唤醒最原始的生命力,召回最本真的能量。

去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空间、空间与自然互融共生的新型模式,去激发空间潜在的精神,去抒写当代东方美学生活,去修复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结。

娓娓道来那种欲拒还迎、含蓄内敛的东方意境,同时也让心灵能更贴近天地万物,让节奏慢下来,用更符合当代生活的诗意栖居,来治愈那些焦虑和困顿。

在赵益平看来,当设计偏离了自然与和谐,人们的内心也会因此陷入焦虑、紧张。

当新与旧相遇,当自然与建筑融合,符合当代生活的诗意栖居便就此诞生。而那些无处安放的情绪也找到了排解的出口。

  • 赵益平作品

    《岭南家宴》

  • 赵益平作品

    《柒柒茶堂》

  • 赵益平作品

    《柒柒茶堂》

  • 赵益平作品

    《长沙保利国际住宅项目》

  • 赵益平作品

    《九龙仓买手店》

01 02 03
  • 1 当我们谈到“与自然共生的新构想”这样的话题时,您所想到的关键词是什么?

    我想到更多的关键词是空间意识、形态意识、生活意识三个关键意识形态。空间意识更加关注的是人与空间共生时发生的状态、造成的体验,与时间、与气候、使用状态发生各种碰撞而衍生的空间形式。形态意识更加关注的是化繁为简,强调空间意识下的形态退化,功能强化;生活意识更加关注空间中每个生活个体,参与个体、服务个体在空间中所产生的各种生活化功能状态进行解读、拆分、叠加,进而生成更加有叠加性、完善性、独立性的自我生活空间。

  • 2 今年米兰设计周、世界建筑大会都将与自然共生和可持续设计这类议题作为年度主题,在当下您怎样解读该主题,它对于设计实践的启发和指导意义是什么?

    这个主题一直是居住空间随着时代、科技、信仰的变化而一直伴随发生的主题,个人认为这个主题不具有当代性,而是变化的。不同的环境、人文、宗教、信仰、经济、周边氛围、主体逻辑…都存在着不同的发生状态,或轻或重,但一定都是想发生的状态。理解会随着上述各种因素而产生变化,这就是作为专业设计师输出方式的变化,但恰巧,这是一种必须需求。

  • 3 当下人们对于消费和居住都有了新的认识,回归自然、可持续的空间设计,这些更富有生态意识环保意识的理念也备受关注。在实际设计中,您怎样将自然与生态环保、可持续等意识融入到家居设计当中?

    其实这个问题不能统称,个人认为这是个理解范畴的问题。正如我们去理解一个颜色,比方说人人都爱红色。但是红色成百上千,无法精准到一个数值。我更加强调的是对于生态环保意识的一种确定性,比如能为生活带来的安全性、与自然的融洽性、使用当中的便利性、循环使用的可能性、与各种生活形态碰撞中所发生的包容性……这些围绕着人的需求,就能够最好地发生在居家空间之中。

当设计偏离了自然与和谐,人们的内心也会因此陷入焦虑、紧张,在人们重新审视消费与居住认知的今天,我们对设计也有了新的认识,当新与旧相遇,当自然与建筑融合,符合当代生活的诗意栖居便就此诞生。

监制:李杰

总编:葛丽丽

统筹:田爽

编辑:田爽

设计:朱言昊

前端:李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