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华:太湖边,用建筑语言书写当代散步空间

回响之外
时间:2023-10-16 09:00:00 来源:专栏

ECHO

散步空间

“行湖口,约一时许,乃入广漠之太湖,两面峰峦忽隐忽现,煞是可观,远者拖翠染碧,近者赭紫相杂,帆樯络绎,如看画家山水长卷,胸襟为之一舒。”作家范烟桥曾这样写道。太湖周边坡度平缓,有水而无山,古时文人如若要画山水画,会将眼光聚焦于太湖西岸,与天目山接壤的阳羡。

这一平坦的地理位置,设计师张海华深有感触,在他的记忆里:少时太湖边有田地有村庄,炊烟袅袅、船帆飘动,芦苇总是高高挺立着,待到渔舟唱晚,烛火映入水面,一切陷入宁静中……

W宅位于东太湖,出门即可到湖边,主人自小便生活在这一区域,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这一点与张海华不谋而合。

如何将项目周边的环境融入到建筑中,以凸显内涵的丰富性,这是建筑师思考的立足点,也是室内设计师不太涉足的领域,张海华希望通过变化增强居住的体验感。

 

 

1914年柯布西耶就自己的住宅设计提出了“新建筑的五个特点”——底层独立支柱、屋顶花园、自由的平面、横向长窗、自由的立面,后来在萨伏伊别墅中得到完美的实现。在安藤忠雄看来,萨伏伊别墅至今仍受到高度评价是因为呈现出了现代人所描绘的新生活梦想。“它的精髓在于中央的斜坡,沿着斜坡往前迈进,视野也随之缓慢展开,这连续的变化使人感受到,从底层空间到上层空间是一个抑扬顿挫的整体空间。”

在结构上做了以下几方面的考量:①入户庭院在完全水平的面上,向下挖出一个无限延伸的斜坡,可直接进入负一层空间,沿着旋转楼梯又可进入一层,这种攀爬的过程,创造了连续的乐趣。②公共空间以各种关系实现串联、对望、漫游,并拥有各自的功能,实现了可望、可游、可居。③客厅朝内庭院一侧拓展,增加两个圆形柱体,与厨房形成L型,庭院设水景,仿佛揽景入室。④整个游廊围绕建筑串联起所有功能区,从游廊望向室内,柱体形成了底层架空的视觉效果,像是临水而建的亭子。⑤庭院以水景、泳池、种植区形成不同高度的平台,增加了视觉的丰富性。

每一个建筑都有需要面对的问题,重建对生活方式、行为本能、地域文化综合考虑,将空间的瞬时灵感与长久效用、外部环境与内在环境前置思考,是张海华对自己“室内建筑师”这一角色的定义。

在W宅的设计中,张海华加入了新的建筑语言,从而让建筑物、自然环境和人实现融合。从当代居住方式出发,放弃形式和装饰的追求,用结构的变化引导人认识空间,实现建筑内部的自由。

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被称为“建筑漫游”的代表;「流动空间」因密斯的德国馆而正式命名,成为现代主义建筑的重要范式;在中国园林里,以“移步换景”、“步移景异”、“气韵生动”来表达运动性所带来的丰富的体验感。虽使用的语汇并不相同,但是人对于空间的体验却有相似之处。

在W宅里,张海华更愿意将空间的体验称之为“散步空间”,散步是一种身体完全松弛的状态,是身体与空间的交流,通过流动性让人愿意走到公共空间里,感知环境,以人的活动带动使用,让空间活起来。

在过渡和串联性的空间设计上,设计师很好地贯彻了“散步”这一行为逻辑。如刘敦桢在《苏州古典园林》里所言:“一般说,在进入一个较大的景区前,有曲折、狭窄、晦暗的小空间作为过渡,以收敛人们的视觉和尺度感。然后转到较大的空间,可使人感到豁然开朗。”

入户以木质包裹出一个紧凑的空间,待步入客厅便产生了开合高低的变化,以两条动线过道与其他区域连接。过道除了承载空间的交通功能,也是人可以停留、观望的休闲区域。

除动态的漫步,在静态上考量了空间内在的流动性。观景区、餐厅、客厅、厨房、廊道,融为一个整体,这是一个流畅的大空间,去掉墙体结构,以开阔性彰显空间的气场,简化材质,达到视觉的统一。

不同的区域根据需求敞开或闭合,都与周边空间形成整体。像阿尔托所说,在这里能感受到每一个空间都是平等的,每个区域相互可见,没有谁凌驾于谁之上。因使用了自然的材料,在这个开阔的挑空空间里凝聚着温暖的气息。

客厅在横向和纵向的轴线上划分为三个部分:以开阔的前院和向下的坡道为观赏对象;中间承载家庭公共生活;以后院丰富的庭院景观为观赏对象。空间的流动性在轴线上不断延伸,庭院的水景植物和社区的植被与这个开敞的房间融为一体。

户外的廊增加了惊喜的游观体验,不仅将前后院连在了一起,从外部再次让室内空间产生关联,成为整体,与室内形成对望。要产生连续的动态游观效果,在各个景的设置上尤为用心,种植区、泳池、芦苇水景,高低错落灵活组织,形成了丰富的效果。廊道的水平长窗将大环境的景借入庭院,让环境之间有机结合。

从后向前漫步,开阔的前庭以石材铺就地面,只留出一小汪水面,如暴雨后的一处水坑。往里在草坪中央以斜坡介入,台阶吸引人探索进入地下一层,迎面而来的旋转楼梯,如灵动的乐符凝固在空间里,悠闲地踏上又转换了一处空间。至此,整个公共空间形成完整的游观体验。

客厅里一排高大的落地窗,每一扇窗都是向外打开、通向花园的门。在厨房也可以看到自家阳光明媚的花园。赖特这样描述它的杰作:“花园在哪里结束,房子在何处开始?就在花园开始、房子结束的地方。”

张海华喜欢抽象派画家马克·罗斯科的绘画,在一个没有光线的空间里,罗斯科极具代表性的大色块呈现在眼前,观者很容易被吸入画作中,就像是一扇“窗”打开了人的想象世界,这个世界里有建筑、有人、有树、有流动的一切。罗斯科说:“我们作为艺术家的职责,就是让观众以我们而非他自己的方式来观看世界。”

客厅的横梁位置稍稍抬高,与二层的窗户形成视觉差,当人在一层空间里散步时,远处的高楼刚巧被遮挡住,居所仿佛与城市隔绝,行至二楼,高楼回到眼前,与城市生活的关联性随之而来。三层与楼梯之间开窗,让书房宁静的气息传递到过道中,增加空间的情绪。保留原建筑次要空间的窗户,一扇小窗也可以营造出安宁的气氛。

或大或小的窗,或松弛或紧凑,不断打破空间阻隔,以不同的观看方式审视周围环境,演绎出空间不同的视觉图景。

每个建筑都有窗,窗成为人的视觉得以延伸的通道,人在建筑内向外看能看到什么?想看到什么?低矮处、高处风景各异,什么样的风景应该进入视野?以非惯常的方式,改变人们观看的习惯,在变化的尺度中,获得特殊的审美感知,是张海华在罗斯科的抽象创作中获得的新思考。

室内窗景的设计便运用了这种思考,保留原始窗户抑或是打开一个角落,以行为中的不同视野选择窗洞尺寸,视觉的中心不断流动变幻,但是牢牢固定在庭院的景致中。

自小在苏州长大的张海华对太湖并不陌生,要想创造出富于情感的建筑,必须与地域保持亲密的联系,呈现出地域特色,与地貌景观充分融合。对这一地区地形、习俗、植被和文化的充分理解帮助他很好地实现了这一点。

在整个园林的设计上,水景分为观赏性水景和功能泳池,开阔的水景象征着太湖宽广的水面,水生植物生长其间,底部铺设了一些当地便宜的灰砖块,水面深邃而不平滑。一大块木箱打造出齐整的种植园,餐厅的落地窗正对着这一片种植园,自然的野趣让人瞬间回到小时候生长的地方,房前屋后农庄田舍。又或者像陶渊明拥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心境。通往地下一层的斜坡也是太湖流域常见的地形地貌。

如沧浪亭借葑溪之水而建复廊,让园内外相融一样,W宅在游廊中设计师特留出一截以社区中的河流形成天然的屏障。向内可看到庭院之景,向外仍与周边环境相连。

深深扎根于本土的精神,创造性地以新建筑与原本环境相融合,和谐地组成了一个新的关系,并展现出设计师对于人的关注。建筑不再是单调而孤立的存在,自然与建筑也不再只是光照与植物,而是春天的细雨、夏夜的星空、秋天的凉风、冬天的落叶。人游走其中,皮肤、眼睛、耳朵、手与脚都在接收来自自然的信号。外部环境成为一种积极的能量,呈现出富有诗意的整体环境。

阿尔托说,“使建筑更富人情味,意味着更好的建筑。”消失的东方才是真正的东方,创造和组合多种因素,通过建筑的手法实现诗意的栖居,才能实现人和谐地存在于世间。

项目地址:中国 江苏

项目面积:1100㎡

庭院面积:600㎡

室内及景观设计:Z+H仁海设计

设计总监:张海华

设计团队:王晓、孙会会

软装顾问:uliving设计生活

品牌合作:PoltronaFrau Italy

项目摄影:蔡云普

品牌推广:回响之外   

THE DESIGNER

张 海 华

Z+H interior design 仁海设计

人文主义室内建筑师

擅于高级酒店、私人住宅及艺术空间的设计与策划。

从业20余年,在客观思辨西方设计与文化,

深入钻研中国古典建筑及美学精髓的前提下,

探索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空间里的诗意转化与表达。

曾获《AD》“TOP100最具影响力建筑师

英国FX室内设计大奖

瑞士BLT建筑设计奖

德国iF设计奖

……

 

 

网友评论
发现好物 查看更多好物
推荐案例 查看更多案例
回响之外
小程序 小程序
小程序
小程序二维码
打开小程序
随时随地都可以看~
写评论 写评论
写评论
分享 分享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