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建安是一位70后设计师,也是一条家居的老朋友,去年,我们曾跟随他去拜访上海780㎡南美风情的家。今年,曾经设计过百套豪宅的赖建安,为自己和家人在上海打造了一处第二居所。相比于一贯设计的别墅,他此次选择改造一处大平层:把两户并一户,开辟出100㎡的小花园,邻居看了都感叹:没想到也能住出小别墅的感觉! 对于步入中年的赖建安来说,设计、艺术都已融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他在家里摆满自己喜欢的物件,明清时期的茶器、明治时期的柜子、北欧大师的家具,都随意取用、信手拈来。 豪宅设计师眼中理想的居家空间是怎样的?如何在高密度的城市中也能住得松弛自然?10月,一条家居生活探访了赖建安在上海的新家,一起来听听他的答案。 以下是赖建安的自述。
我从小生活在阿里山脚下,28岁以前没赚过钱,都是家里养着的。直到来上海创业那一年,才第一次自己坐公交,后来又经历了第一次给自己买车,第一个小孩在这里出生……可以说,我是在上海才真正找到自己的。
▲设计师赖建安 刚来上海的时候,我就住在这一片区,远离市中心一些,感觉更沉静。上海这座城市很奢华,工作节奏也快,住在静安的时候,每天无论上班下班都是熙熙攘攘的,好像很难真正地去沉淀、休息。所以在安置这个第二居所的时候,还是选择在郊区。考虑孩子上学方便,没有选别墅,但在户型上做了些改动。造好之后,邻居都惊讶,说:“赖老师你怎么能把平层也住出了‘小别墅’的感觉?” ▲赖建安在家里开辟出100㎡的小花园,在这里打理植物、喝茶 其实主要归功于室外100㎡的小花园,这种跟植物、跟自然的连接让人感觉很舒服。像我这样从小在山脚下长大的小孩,到哪里都要住一楼的房子,无论公司还是家。房间的面积总归是有限的,但一装上落地窗,室内外的视线就连通起来了,人能够从自然中源源不断地获取能量。
▲在落地窗前喝茶 从小院门进来,花园的焦点就落在入口水池前的大红色雕塑上——来自张占占的作品,名为《回家》。它的造型非常活泼、“喜感”,位置是我大儿子落的,他说:“爸爸你都不常回家,经常出差,那我就希望这个雕塑落在那里,它看着你就像我在盼着你要回家。”
▲花园入口摆放着张占占的雕塑作品:“回家” 刚来上海创业的时候确实非常忙,工作时间太长、社交也多,回到家里几乎是不说话的,更很难有时间去好好陪伴家人。 但搬到这里来之后,特别是经过疫情的一段时间,我变得很生活化,节奏也慢了许多。基本回到家都会自己煮饭,周末没事的时候,就把零食罐往沙发一扔,煮一份汤,放上老电影,这样就能在家窝上一天,我觉得这是最舒服的状态。
从花园走进室内,我在房子里填满了爱好和回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家没有太多“设计”:素墙、尽可能简单的硬装,只是把自己喜好的东西搬回家里来呈现,没有刻意。
▲客厅摆满了赖建安的家具和艺术品收藏 客厅的沙发、单椅是我比较有代表性的家具收藏。我其实来自非常传统的家庭,因为老爸做红木家具的生意,自小就用红木家具,有时候甚至连枕头都用红木的;但我自己更喜欢中西合并、洋为中用的作品。当代、北欧、工业时期的家具我收的最多。汉斯瓦格纳和芬尤的椅子,总共加起来有四五十张。
▲红蓝椅,Gerrit Gietveld
▲贵妃椅,Tateishi Shoji,1950s 为什么瑞典会出这么多的大师?实际是衔接到一个划时代的背景:维京人在海上漂流进入中国,把中国的技术带回瑞典,于是设计师们才得以将中国的榫卯结构与西方的人体工学相结合、融合在一张椅子上,它是中西方智慧、手工艺的结合。
▲Model B63单椅,芬尤 除此之外,我还喜欢收藏玫瑰木家具,家里用的家具几乎都是玫瑰木的。它的质量极轻,一只手指头能勾起来,但硬度却和紫檀木差不多,是难得的珍稀木材。
▲玫瑰木床头柜
▲客厅中包含许多玫瑰木家具餐桌:巴西玫瑰木餐桌,塞维林·汉森 芬尤最出名的酋长椅,周杰伦也有收藏。它的第一代原作是在斯德哥尔摩制作,也是采用玫瑰木;我所收藏的这一件是第三代的,由柚木制成。
▲第三代酋长椅,柚木,芬尤 其实很多人收藏是走马观花的,但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一定要系统地去研究、了解,每一件作品的各个年龄断代都摸过、使用过,这才能辨别真伪。我对茶器的收藏就是这样。起初是受老爸的影响,他喜欢喝阿里山的乌龙茶跟高山茶,所以有关煎茶道类的茶具几乎全收了,铁银壶有1000多只,茶叶罐有4000多个。后来我也会通过拍卖或者书籍,比较科学地去研究每一件收回来的作品。
▲赖建安的茶器收藏下:濑户白泥侧把急须壶,万古烧 沈从周的茶罐和杯托,是明末清初的,在我们手里有将近十几年了。早年大家都不懂行,没人收;现在才慢慢发现,它的价格已经开始飞涨了。
▲山水诗文茶罐,沈存周 北村静香的银壶,是由一片银敲打到形成整个壶体,壶身、壶嘴都是一体的,做薄到好像是纸片,这才是工艺大师的作品。18世纪的日本漆艺博古柜,它柜体的雕花、图案,也代表着不同文化和风格的结合,现在我已经收了有六十几个,还要继续收,直到数量到达100个,形成一个系统。
▲日本漆艺博古柜 这些年代久远的茶具、物件,我不会特殊地去保养它们,更不会放在恒温恒湿的空间里“供起来”。今天心情好用这个,明天心情好用那个,我认为这就是生活的日常。
▲一条家居主理人yui拜访赖建安新家 我从小喜欢画画,写情书都用插画。但那个时候家里人会觉得画画没前途,都会被打。长大以后依然坚持这个爱好,收藏自己欣赏的艺术家:常玉、周春芽、曾梵志、吴冠中等等,以当代为主。
▲赖建安收藏的艺术作品 雕塑,我就收的相对比较“偏执”一些,有些别人未必看好的,我却非常喜欢。我觉得对于我们做设计这一行,能让空间平静、让人平静下来的作品是非常珍贵的,我喜欢这一类的艺术家的雕塑。 李真和朱铭是我最喜欢的两位雕塑艺术家,作品很“无相”。他们两人以前都是帮佛祖开脸的,我们知道所有的佛祖脸是最难雕刻的,既要庄严、温润,又要让大家感觉到慈悲,需要很深厚的功力。
▲李真雕塑作品《光年》 但有趣的是,他们在做过具象的东西之后,忽然一夕之间就放弃了这种精细的雕刻,转而用切面、现代、有力度感的方式去表达。 曾经有一次,我为业主家里选了一件李真的雕塑,摆场之前在办公室里放了一阵子,那段时间与它相对而处,真的能感觉到它整体散发出的温润、宁和、让人安静的力量,直入人心。
近些年,我也逐渐迷上盆栽。尤其是有了小花园以后,每天都要花两三个小时去照料它们。其实早年在台湾的时候我也有接触盆栽,但年轻的时候耐心不足、养不了。一棵树要成型,最起码三年。植物其实在用它的方式告诉我们,看一件事情要往三年后看,不能心急,耐心等待、慢慢积累,才会有结果。
▲赖建安在花园打理植物 我到这个年纪才逐渐有这个心境去照顾它们。经常回到家里,十一二点钟了还会去浇花、修剪,但这个过程让我很享受,它能真正让心灵沉淀、专注下来,思考和判断,三年之后,公司要往怎样的方向发展?这一个人会变得怎么样?从这里面去悟出一些道理来。前几天秋剪,从早上8点多起床就开始修剪,直到晚上7点多才停,我就一直修剪,别的什么事都没有做,也不说话。我的两个儿子也不会吵我,就让我沉浸地去思考和感受,那种感觉很棒。我相信好的设计师一定是个偏执狂,要做一件事,就一定要玩到淋漓尽致才撒手。我就属于那一类人。
我现在常常用一些非设计的语言去和业主交流:这房子秀不秀气?温不温润?你进家门的第一刹,感觉是否舒服? 这些形容很能代表我现在对于家宅和设计的理解。我们设计师年轻的时候可能都追求风格、个人标签,现在你看社交媒体上也都是各种各样的流行趋势。但实际在空间里去感受,业主能舒适的生活吗?这些所谓的风格、装饰是每一个业主都需要的吗?
▲赖建安所设计的家居空间 所以设计最终是要回到一个生活的原点。外在的装饰有多漂亮,都不是最重要的,要遵循自己的内心。像我现在的这个小家,没有什么刻意的搭配、设计,但它囊括了我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承载了我从过去到现在的许多人生回忆。我觉得这就已经是一个最美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