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华:设计要接大自然的“地气”

回响之外
时间:2024-02-13 09:33:19 来源:专栏

 

张海华:设计要接大自然的“地气”

“只有深埋在土地里的橡树种子长成橡树时,我们才能发现它的本质。”在这个变幻不定,世界和自我都难以捕捉的时代,我们需要看向那些像植物一样耐心生长的人。本次访谈计划,从艺术、建筑、设计、摄影等领域选择有代表性的创作者,呈现可辨识的创作路径和有深度的创作思考,为这个不确定的时代,贡献可触摸的确定性。

—— 编辑部的话

回响之外

X

张海华

“消失的东方,才是真正的东方”。2023年初,回响之外邀请设计师张海华做了一场主题沙龙。我们一致认为,只有表面的东方元素褪去,东方文化的精神内核才可能重生。

接下来的一年,我们多次面对面深入对话,探讨建筑、空间与美学,共同思考“东方”消失之后的设计转型之路。其间,我们共同访问了西班牙普利兹克获奖建筑事务所RCR,这也成为他设计再思考的关键节点。

我们的对话大多发生在张海华的办公室,一杯清茶,宾主尽欢。还有一次在耦园茶室,园子里颇为安静,一束光从水面反射到室内来,摇摇曳曳。

△ 张海华

Z+H interior design 仁海设计

人文主义室内建筑师

擅于高级酒店、私人住宅及艺术空间的设计与策划。从业20余年,在客观思辨西方设计与文化,深入钻研中国古典建筑及美学精髓的前提下,探索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空间里的诗意转化与表达。曾获《AD》“TOP100最具影响力建筑师、英国FX室内设计大奖、瑞士BLT建筑设计奖、德国iF设计奖……

张海华有着行业里大多数设计师所忽略的“脉络意识”,他在历史脉络里理解建筑与空间,也把自己放在时间的天平上称量。所以他说这辈子的代表作还没有出现。

本次访谈中,他多次提到“天荒地老”,这是他在宋代绘画中感受到的,也是在RCR的建筑中感受到的,显然这也成为他当下最重要的美学追求。

美学家朱良志说:“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当家面目”。如何让烟林寒树、古木老泉、雪夜归舟之类的古典意境在当代空间中复活,我们很是期待。

与西班牙普利兹克获奖建筑事务所RCR Arquitectes三位创始人之一的Carme Pigem交流对中国建筑的印象。

回响之外 ECHO

设计师 张海华

Echo:我们发现不同领域的创作者,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瓶颈的时候,大家都会返回自己的原点,思考当初为什么做这个事情。我们管这个叫“从种子出发”。张老师先跟我们分享一下最近的设计思考吧。

张海华:在去RCR(2017年普利兹克奖获奖建筑事务所)之前,我确实有点困惑。我一直在研究消失的东方,东方消失了以后,应该是什么样的一个概念,内在是什么东西,外在是什么表现。以前我的一些设计思考,已经很难满足未来的美学需要。

RCR去了以后,给我了很大的收获。他们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返回原点,重新假设并思考建筑。回来以后我花了很大精力去研究他们的作品,他们用工业的材料表达现代的建筑,但是他们的现代建筑空间、运动节奏及方向跟大自然是完全融合的,这个是很难的。在他们的空间里能够感受到自然,这与我原来学习的宋代美学、江南园林的美学,某种意义上是相通的。

他们的「地平线之家」与我们的苏州园林非常接近,空间状态的收放、运动的节律变化,但是他们回到了最本质,所有的装饰都没有,仅用钢板包裹出空间。这是值得研究的。研究什么呢,我要研究的是最基本东方的尺度,东方空间的运动节奏,比如围墙做多高,光线从哪里进来是合适的,空间动向是如何,光线变化、人物活动和情绪反应的关系,放在东方的状态下思考。

中国人的光影和围合,空间收放关系,跟欧洲人是有点不一样的。园林的漏窗、透窗,它的尺度跟欧洲人的大窗也不一样。中国会相对遮一点漏一点。从这些再去研究一下传统园林里廊的变化,廊与建筑、假山的关系等等。

RCR作品“地平线之家”,像一组雕塑嵌入了田野里,让居住空间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极度克制又极有态度。Sophie Mayer

Echo:在他们的建筑里,你感受到的跟自然融合有哪些?

张海华:一个是在他们的空间里能够感受到大自然一年四季的变化。第二个,你感觉他们的建筑是大的宇宙中的一个装置艺术,并与自然的变化完全是一个整体。

好多西方建筑是脱离自然,讲求超越自然,强调自我。RCR恰恰是又回来了。他们的建筑是大自然的一个部分,在他们的空间里能感受到宇宙,感受到天地,可能有一点点宋代绘画里的东西,很安静地孤独地感觉到天荒地老,这是我觉得非常了不起的地方。

Echo:说到宋画,我们以前也聊过,宋画里头有宇宙感,这个在后代却逐渐消失了。

张海华:消失的原因,我隐隐约约觉得,一方面可能是从元代开始,文学的退化引起美学的退化。另一方面是文人画的出现,强调个体的东西,到了明代开始越来越强调笔墨,整体绘画的宇宙感没了,主观的东西多了,客观的东西少了,近代黄宾虹是一个回归,值得好好学习。

黄宾虹临摹弘仁《溪畔清音图》

Echo:传统文化是如何介入到您的设计中的?

张海华:我们很难自己拥有宋代的画或者宋代书法,在博物馆你只能隔着玻璃去欣赏。要么你可以阅读文献,或者从宋代的诗词里感受它的美。对我来说,我会收集一些宋代瓷器,从哪怕一个瓷器碎片上触摸到宋代美学。你在不同状态下去把玩它。然后再去欣赏绘画也好,书法也好,文学也好,能理解他并变成一个整体,触发我内在的一种感悟,给我一个直觉的学习方式。

运用到作品里,我不是视觉的、具体造型的表达,而是在更高层面感悟人在大自然中的状态。宋代绘画的高级无非就是,你能看到大自然的特定状态,雪也好风也好,或者云飘过,心安静以后就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微妙变化。画里只有一个人,或者偶尔有几个人,你感觉大自然就是你的,宇宙就是你的。

我一直在强调内外关系,很多建筑师也都在思考传统建筑如何突破边界,我觉得高明的室内设计做法就是与大自然联通并融合,因为大自然的美是永久的,它四季轮回,生生不息。要做的就是怎么用现代的技术,与它更好地连接。

从宋代的汝瓷碎片谈起宋画中的宇宙感

Echo:是不是说大自然成了一种媒介,从中国到RCR所在的西班牙,从现在到宋代,时空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大自然让我们可以跟不同时空的人交流。

张海华:我觉得未来的设计有点像手机,以前的手机外形很丰富,有翻盖有滑盖,但是内容很简单。后来的手机外形越来越简单,内容越来越丰富。可能未来的建筑设计也一样,建筑界面很简单,但是内里给你的感受是千变万化的,你可以跟宇宙连接,跟所有人连接。关键在于里面给你的东西够不够,东西越多说明越有能量,愉悦感、悲伤感都可以给你,然后你能感受到宇宙的变化。

Echo:不用再拘泥形式上的东方还是西方。

张海华:一棵松树,种在江南就是东方的美,种在欧洲,就是西方的美。

Echo:您在做设计的时候,从哪里去寻找灵感?

张海华:我会做阅读,看一些适合这个项目的建筑大师的作品,去感知他们的空间关系。

还有很重要的,我一直不把自己当成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我会假设自己生活在两个时空。一个是宋代,如果我生活在宋代,我会如何看这个事情。第二个,假设我是西方语境下的生活状态,在西班牙、伦敦、法国、或者意大利米兰。我会在这两种状态下转换,从这里面能够感知到一些东西。

Echo:感知到的东西,可以展开讲一讲。

张海华:我希望在我的空间里能够感受大自然的安静,有一点点神圣感。如果我的空间里能感受到天荒地老,我就成功了。

Echo:天荒地老是不是一种永恒感?

张海华:就是永恒感。

张海华作品,苏州平江路酒店项目

Echo:从思考回到实践,您最近在做的是什么?

张海华:最近我在堆一个假山,请了一些叠石的高手。他们会强调山的画意感,把山堆成云的感觉,古人云“石气云根”,强调每个位置的趣味感。其实跟我们室内空间是一样的。我们的空间可以极简,但一定要有趣味。未来的空间一定是要有趣的,乏味的空间肯定不行。

我最近做住宅空间多一点,越来越迷恋做住宅。每个房子都是不一样的,房子结构不一样,外面环境不一样,主人不一样,你可以做量身定制的设计。这里没有商业,不需要营销,它是很纯粹的,回到人类最根本的生活状态。

很多大师喜欢做两类项目,一个是艺术类的,博物馆、美术馆;还有就是住宅,回到生活本质。

Echo:您觉得现代人的居住方式大体是怎样的,跟传统相比有哪些变化?

张海华:中国人的生活状态是模糊的,还在一个过程中,没有定型。

张海华作品,苏州绿地太湖城

Echo:那么对于建筑师、设计师来讲,应该格外注重的是什么?

张海华:还是要回到原点。我最近对一个类型的住宅很感兴趣,乡村别墅。它给我感觉是非常朴素,跟自然结合,在建筑里能感受到四季的变化。现在很多公寓房是感受不到四季变化的。中国人讲要接地气,可能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地域的、市井的生活方式,还有一个地气就是大自然。我理解的地气就是,在一块原生态的土地,你能感受到它最真实的自然美。

我想我可以不要做很精致的文人园林,再朴素一点,就回到乡村状态,一棵树,一块简单的石头就行了。这是园林最早出现时的样子,后来越来越技术化之后,工匠的东西就多于艺术和自然的东西了。

Echo:大多数中国普通人,哪怕是条件稍微好一点的中产,都已经没有条件去拥有一块地。

张海华:对于公寓房,我研究很少。但是有一点我可以肯定,中国人强调一宅一院,院子是给你感受自然的。你可以把阳台作为你的院子,利用它,甚至要扩大它,变成一个高层的空中园林的概念。

Echo:刚刚聊到自然和趣味,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这些,归根结底在于身体。

张海华:身体的训练很重要。为什么这两年我的设计比以前好一点,是因为我开始练习传统的太极、站桩,我的身体的感知力比以前打开了。放松,内心安静,就没有自我了。有自我的时候,你屏蔽了很多信息。没有自我以后,有大量的信息能够接收到。执念或者欲望,你要放弃这些东西,反而就得到很多东西。

Echo:如何练习放弃这些东西呢?比如不跟随这个时代一起躁动,就会担心缺失一些机会。

张海华:这是个过程,你开始很难放松,你要强制地去修。修是一个困难的过程,但是修到一定程度,你忽然会得到很多美好的东西。太极里就有中国哲人常说的“得失”关系吧。

比如我现在不会接大量的项目,但是在为数不多的项目里,我不断地把自己的思考放进去。未来一旦突破,可能就是一个大的成绩。

张海华游园 PChouse

Echo:对一个设计师来说,哲学观有多重要?你的哲学观是怎样的?

张海华:哲学观是决定你设计高度的。我还是中国人的内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厚德载物”表现在处理和朋友、客户之间的关系上,还有你对设计的学习研究,这是我接近20年没有太大变化的状态。“自强不息”就是一直不断地往前,不断更换自己的思考。这是我的人生哲学。

用到设计上就是,你可以不断更新你的设计,但基础的东西不会有太多变化。

我不太会做比较怪、比较扭曲的空间,我更想堂堂正正一点的,空间给人的感受是祥和的、舒适的,甚至带一点点神圣性。

Echo:就是空间里要有一点“举头三尺”的东西。

张海华:传统建筑空间里就有这个东西。比如说传统意义上的厅堂,它就是相对规整,相对有仪式感的。有严肃性或内在身份感在里面。这里就是要讨论重大事情的。

当然我们做的神圣感跟传统意义上的神圣感已经不一样了,但还是能感受到人要有敬畏之心。现在年轻人会强调有趣,我们要做高级的有趣。我现在对生活空间特别感兴趣,里面太丰富了。

Echo:这些东西对设计师内在的修养要求是极高的。

张海华:一个设计师首先得是个艺术家。没有文化艺术修养的话,很难做到很高。

张海华作品,苏州绿地太湖城

Echo:刚才说“厚德载物”,我的理解就是很字面的,一个人自己得足够厚,才能够载得动别的东西。

张海华:自己足够厚重,才可以源源不断地输出。你对人生对事物的理解不同,可能同样开个窗户,大小就不一样,你感知的东西不一样,最后呈现的空间就不一样。

我一直把傅雷和傅聪的聊天当作自己的一个指导,他说要成为钢琴家,首先要成为音乐家,而音乐家又首先是个艺术家。

室内设计师是一个很难的职业,你要懂太多东西,建筑要懂,景观要懂,室内本身也要懂。

Echo:您是如何阅读居住者的?

张海华:跟他聊天中我能做捕捉到很多信息,要反复交流,可能就是喝个茶,吃个饭,拉家常。大部分信息都是从侧面捕捉,有时候直接的东西并不一定准确。为什么一个好的设计要很长时间去做,因为前期大部分时间在交流。

Echo:这个敏感怎么培养?

张海华:一个是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第二个就是保持内心的安静,安静以后感知力会增加。

Echo:把住宅做好,是不是还会创造社会价值?

张海华:一个是家庭美学的提升,无形中化解了很多矛盾。大的范围,你真的做好一个住宅,可以给很多设计师启发。

张海华作品,枫落吴江

Echo:如何看待空间的艺术性?有的人可能觉得空间里挂点艺术品就有艺术性了,您是怎么理解的?

张海华:空间的尺度、比例、材料、光影这些都是艺术性,空间的艺术是抽象的东西。好的空间像是个雕塑,本身就是艺术,不需要挂什么东西也是个艺术品。雕塑会给你一个精神的东西,也会给你一个视觉的东西,我们做设计是一样的。

Echo:把空间作为艺术品,它好像跟其他的艺术品是反着的,它是个“空”。

张海华:雕塑和空间,一个是正一个是负,空间的艺术性是虚拟的,就像中国书法里讲“计白当黑”,书法里你不仅要看到字,更要看到空白的地方。中国的绘画里也早就讲过的,通过存在的东西看到虚拟的东西。

Echo:这个对室内设计师好像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做实体的,也要做虚的东西。

张海华:建筑师就是这样思考的,他不考虑媒介材料,只是做一个纯粹的空间。贝聿铭先生说首先是形体和空间,材料是其次。室内设计师做了太多“实”的东西。我们要减少做“实”的东西,更多考虑“虚”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设计。

Echo:虚的东西也是我们刚刚讲的永恒感。

张海华:老子早就讲过“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实”的东西如果发力太大了,有时候反而把空间破坏掉了。这是一种抽象思维的能力。设计师一定要有一个特别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

Echo:这么多年有没有反复回到某种状态去思考问题的情况?

张海华:放松和安静,阅读一些文学作品、听音乐、放空,这是我的基本方向。比如以前看大师的东西觉得研究透了,安静下来再看,发现很多是没看到的。我每次阅读一些文章会划记号写注释,过两年再看又会看到新的重点。这是能看到自己变化的,而且一定要看到变化。

张海华作品,湖外山地别墅

Echo:建筑或者空间里的所有元素,您最得心应手的是什么?

张海华:贝聿铭先生讲,以前大师多不太重视,他特别重视楼梯的设计。好的楼梯是可以吸引人往上走,因为往上走是痛苦的,但是为什么一个山你愿意爬,因为有好风景。我受他的影响,一直在推敲,楼梯怎么吸引人往上走,需要每到一层视觉有所变化。这两年稍微有点心得。

Echo:您研究楼梯其实是研究人在楼梯上走的状态。

张海华:行走过程中的感知。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有一个斜的楼梯,它设计的精髓在于人在此中的行走,沿着斜坡迈进,视线慢慢发生变化,这连续的变化使人感受到,从底层空间到上层空间是一个抑扬顿挫的整体。

Echo:您新作品的楼梯跟“坡”就有很大的关系。

张海华:那里本身是个平面,我把它降下去一层,先下再上,还是回到原平面。这是从室外到室内的过程。本来你可以平着直接进去,我加了这样一个过程,就有趣味感。斜着下去,旋转上来,在旋转过程中外面的光线在变化,每到一个高度看到的东西不一样。

我强调的是江南太湖流域的小地形,有一个小山坡,下去的时候你看到的是地,上来以后太湖又出来了,有登高望远之意。

Echo:所以人在空间里的动作特别重要,不是简单的功能规划。

张海华:一个空间六个面。好的设计师是把无数个这样的空间进行组合,重要的是怎么组合。大师的突破在这个地方。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是高起来、低下去还是斜着呢?就像是音乐,音符和音符之间怎么连接起来。建筑强调的也是这个,流动感。高低起伏的音乐的状态出来了,旋律就出来了。这是最难的。不是一个动作,而是把无数动作连接起来,又是顺畅的,像舞蹈一样。

室内设计的难就在于,躯壳已经给你了,里面高低起伏的节奏很难去突破。有些空间看起来做得很好,但是并不顺畅,说明设计师研究的层面还不够。

张海华作品,苏州绿地太湖城中的旋转楼梯与户外的坡道相连,成为流动空间中最重要的行径路线。

Echo:您做评委的时候,通过照片怎么去判断一个私宅作品做得好和不好?

张海华:用照片是很难的,我首先看的是平面规划。平面规划做得好的人,基本上对空间是有感知的。

Echo:感觉有点类似于看一篇文章的文气顺不顺。

张海华:一模一样。空间设计就是这么回事。

Echo:现在很多人做事情的严肃性是不够的。

张海华:大部分设计师是把设计当成工作,当你把它上升到事业的时候,你对设计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Echo:设计师如何自我突破,延长设计生命?

张海华: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我来说,二三十年前,我找到一个方向,当时正好有个大的平台,我感悟到自己要什么。这是一个突破。在做住宅之前,我基本形成一个风格,然后我要突破它。之前我也感觉好像做到头了,也会困惑,所以你要去找更高的山,看更好的风景,知道原来还有更好的东西在外面。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回到“厚德”的说法,你积淀得越多,可能突破越厉害,越能感知新的东西。

Echo:您的设计理想是什么?

张海华:这辈子在收山之前,如果有十个真正意义上的设计项目可以出本书,或者五个也可以,就是我最大的理想。

Echo:这些项目里排在前面的会是什么类型?

张海华:住宅。这是可以真正研究生活的,就是安藤忠雄说的,建筑的原点是住宅。

现在是我的修炼阶段。以前稍微对设计有点迷茫,现在我对未来的设计清晰了很多。我还在路上。以前不知道怎么走,现在知道怎么走了。路上可能出现各种困难,碰到鸿沟,碰到山峰,但是走过去就行了。

Echo:还是请您明确说一下,在整个设计道路上,不断返回的那个点是什么?

张海华:还是做一个现代的东方的空间。这么多年一直在做这个思考,总觉得中国的文化也很优秀,就会去想怎么做一个设计去抗衡西方的设计。我不知道它成立不成立,但确实每时每刻都在提醒我。所有的事情都会回到这个点上,这可能就是你的初心。

最近一段时间我对中国的文化关注少,一直在研究西方的东西,是希望跳出去再回头看。我们一谈东方,一谈茶,就是什么茶叶、产地、茶杯,康熙的还是明代的,什么温度烧的,你会套在这个里面。从围墙外面去看围墙里面,才能抓到它的本质。到最后的结果可能是我们已经不谈东方文化了,但做出来的就是东方文化。

网友评论
发现好物 查看更多好物
推荐案例 查看更多案例
回响之外
小程序 小程序
小程序
小程序二维码
打开小程序
随时随地都可以看~
写评论 写评论
写评论
分享 分享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