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一味的“拿来主义” 这是玉米,一些植物,一些花。上海在三十年代的时候融入了很多西方文化,很多本土的设计师不想一味的“拿来主义”,只拿别人的东西。所以他们会选取外国一些较好的元素,通过运用中国传统的一些手法,包括一些思想,来进行构思。所以大家会看到,老上海的家具有中式元素的阴影,觉得这些家具好像就是我们本土的东西,不会觉得很陌生。 大家看这个漂亮的茶几,从细节可以很明显看到它的中式的印记,它把有些图案简略化了,反而变得更生动。这些是三十年代的上海的一些比较简约化的风格,像我们现在,有人喜欢复古的,有人喜欢北欧极简的,那么在那时候也有分喜欢现代的和喜欢古典的。老上海的时候,很多做生意的人,他们从国外回来,从事金融啊、医务啊、教育等职业,他们喜欢的东西是完全不一样的。就跟现在一样,很多留过洋的人比较喜欢现代简约的东西,而本土的生意人,老板等,则更喜欢工具化、更复杂化的东西,当时也是一样。 这个是我自己积累的所谓的混搭的一个空间,自己开的一个咖啡馆,说是我的梦想也好,未来的一个方向也好,我只想把东西浓缩到一个小地方,把这些老的元、素好的东西收集过来,再加上我们自己设计的产品,进行一种混搭。为什么我会选择咖啡馆呢?因为它是一个非常具有现代感的词汇,对客户来说是很容易接受的东西。所以我们通过咖啡馆让其他人过来,他觉得有意思,就会去体会这些东西、去触摸这些东西。等他觉得这些东西适合他,他就会去琢磨。所以我认为这是一种柔性的推广,让更多人了解上海有这么多有意思的东西。 我做这个也有好几年了,从04年开始接触老房子,后来慢慢接触家具,四年前在南昌路开了这样一个咖啡馆。我的目的就是通过自己的方法把这些资源传播出去,让其他更多喜欢上海风格的人成为朋友,并多接触这些东西。 我在开店的时候碰到一位客户,是一个老外。做一些中国水墨艺术品的收藏。那天他跟我讲,这个店主好像应该是比较老成的人,但进去以后见到我,说我这么年轻就做这些事儿。我就跟他聊,因为机缘巧合碰到了这个圈子,就不愿意出来了。上海在民国时候有很多好的作品,非常有意思。他说我们国内有这么多好的东西,但很多人却追捧外国的东西,自己的东西反而流失掉了。我就跟他讲,比如由于教育的问题、一些文化断层问题。我如果没来上海,我根本不知道有这些房子;如果没有翻过围墙到拆迁工地去,根本不知道有这么多好的东西。就是说,我们的广告也好,文化也好,都比较封闭,我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地方去了解它,我根本不知道有这些事儿。这个是我们现代人要进行探讨的问题。 让更多人了解老上海海派家居 我们的目的也很简单,通过咖啡馆,让更多人了解上海的东西,了解那时候的生活。因为我们在书本、资料上很少能看到关于老上海的介绍,都是片面的东西,一看就过了。当时,外国友人是我第一个客户,后来我们成了朋友。他本来是搞金融的,但他一直对中国的艺术方面的文化进行研究,后来给我介绍了咱们在国外的艺术家。他经常在艺术圈里联系中国的艺术家,大家聚在一起进行关于艺术的交流。我非常有幸接受到他的邀请。他是我的店还没开张就遇到的第一位客人,他也鼓励我做下去。我们现在做的事,不单单是收藏家具,还有就是通过一些老师傅,将老家具修复、修补,再延伸其他的一些东西。 (展示)这是自己的一些小创意。我们会经常碰到一些残件,已经无法修复了,就把它们拆散,进行自己的创作。 这个是拆迁时的房梁,我特意到建筑工地把它拿下来了。老房子里面都是宝贝,你可以有很多发挥。这个是我们自己的一些展品。这些家具有几样都是老的,大家会觉得上海的设计真的是很漂亮,花纹、图案等都有一系列的价值。现在我们有个海南岛的项目,就是根据图片里沙发的图案来设计整套的系列家具。 这个是两把椅子。这个是一个大衣柜的花板。我们请一些老师傅对它进行了工艺修复,设计成了电视机柜。现在做这种工艺的人越来越少了,能做的都是一些老师傅,我们要做的就是传承,通过我们的设计师,用一个比较现代的思维将这些老的东西运用到现代的生活里面。 对此我非常感谢有机会让我做一个话题的交流,我不是很擅长进行讲座交流,只是做些设计,也许是因为工作,家庭,还有个人性格的原因。但是我觉得上海的东西真的要好好地去保护起来,发挥起来。通过我们微薄的能力,能做多好做多好。甚至以后形成一个品牌、一个概念,通过现代的观念与手法,能够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不会说你到了商场,看到的都是美式的,欧式的等等。我想,老上海的文化以后一定会有一个市场,这也是我希望能探讨的。 谢谢大家! |
选风格填面积,马上免费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