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馆 世博吹响“集结号”:感受当代设计师的责任感 【记者】有没有哪些展馆设计中的材料运用对您触动比较大? 【彭旭文】像刚才说的万科馆用到的建筑材料——天然麦秸秆压制成的板材。还有德国馆的外墙,它采用的是一种专门为世博会而制作的特殊网膜。在后来的交流活动中,德国馆的设计师也跟我们分享了他的创意思路,他的灵感来自于树荫、雨伞,太阳晒得越猛,里面反而越凉,相当于是利用了太阳光,反过来制冷。这种材料给我们的感触很深。对于材料,现在要求设计师具备更高的高度,先提出你的想法、要求,然后让厂家配合我们来研发,而不能只是说在市面上现买现用,这已经是一种很过时的思路。 还有法国馆,它巧妙地使用植物作为建筑“材料”,构筑了一个充满自然气息的垂直花园。建筑的顶上做成一个城市花园的概念,展馆的内庭立面也全都是植物,整个内庭和楼顶花园融汇在一起,鸟瞰下去就是一个城市花园,看不出是一个建筑。 【记者】除了参观展馆,您是否还参加了相关的交流活动?从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彭旭文】我们跟加拿大馆、德国馆,还有中国馆的设计师进行了交流,他们主要讲设计展馆的理念、灵感,还有国家赋予他们的责任,也是他们做为一个设计师,要做好一个作品的责任。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的责任越来越大,并且时间不等人。无论是从行业发展、城市发展的角度,还是提高全民生活质量的角度,我们设计师都肩负着很大的责任。如果不具备这种责任感,你做出来的设计是没有生命力的。如果你真正想为行业做一些事情,那么你应该往哪方面去引导,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特别是在跟加拿大馆的设计师交流中,还有一个设计温哥华冬奥会的奥运村的团队来分享自己的理念,他们已经超越了政府的要求,去引领市民的生活方式,整个城市全部采用自行车和电瓶车,无污染,全生态。 【记者】世博会集中体现了世界各国文化,从各国对文化的传承和表现方面来说,您觉得有哪些启发与感想? 【彭旭文】世博会把各个国家的文化展示出来,给我们很大的感触,那我个人最大的感触就是,设计的过程中,很多东西不能直接拿来,要真正理解它的精髓,然后再提炼、融汇,这样出来的东西,才会有生气,才会真正体现一种“神”。世博会上展现人文的东西还是很多的,比我们去周游一遍世界来得更加集中,所以设计师都值得去看。像我们做家装的设计师,你要做好一个作品,先要深入地去了解每个国家、每个区域的人群的生活背景、历史人文。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针对不同的业主,我们就要做个体的研究,他适合什么,他的成长经历是怎么样的……很多东西不能强加,只能融合,比如一个中国人,喜欢美国的文化,但你不能强加美国的生活方式给他,而是要把中国人骨子里想要的东西,跟他所喜欢的美国的东西融合起来,要去思考。 【记者】本届世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您从本届世博中看到的关于未来宜居的方向是什么样的? 【彭旭文】我觉得绿色节能应该是宜居的方向。我去了那么多个国家,瑞士目前的环境是比较宜居的,城市山清水秀,天空是蔚蓝的,水是清彻见底的,植物是绿油油的……整个城市没有高层建筑,都是小洋楼,历史建筑也保存得非常好。他们非常注重环境的保护。我想真正宜居还是离不开绿色节能。 从城市规划,到建筑设计都要考虑这一点,我建议我们很多客户,在深圳买房的话,首先要看通光采风,不好的不要买,因为发展商的规划是面积最大化、利用率最高化,就忽视了通光采风这些问题,他觉得在深圳就可以开空调。如果以后这些房还是这么多的话,那低碳节能是没办法实现的。绿色、节能要从建筑开始,如果大部分房子的通光采风都是好的,室内再来优化,起码高污染的因素能减少。把城市的污染降下来,再把低碳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这就是我们理想的人居城市。 (来源:中华室内设计网) |
选风格填面积,马上免费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