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和:文学与建筑

2010-6-22 14:51:51  来源:pchouse  作者:佚名  

  不骑车

  写至此,书的概念与文学的概念开始混淆。于是我决定向自行车转移,因为我自认为自行车与文学的关系是明确的,自行车与书的关系又在近来做的一个建筑设计中定义过。在此之前,在文学与建筑的关系上,我一直试图保持中立,但我其实是偏向建筑一边的,因为我是建筑师。

  爱尔兰作家弗兰·欧布莱恩1964年的小说《多尔基档案》中有个自行车的神话,一个科学神话:根据现代科学理论,甲乙两种物质猛烈相撞时,甲的部分分子便会进入乙,反之亦然。如果用铁锤猛击石头,铁分子就会进入石头,石分子也会进入铁锤。如此推理,一个人在道路坎坷的地方,如都柏林或多尔基(也是爱尔兰城市),长年骑车,人分子也会逐渐进入自行车,自行车分子同时逐渐进入人体。最后便出现了车人或人车或半人半车的东西。多尔基警察局的地下室里锁着的就是些人化了的自行车,怕它们惹事,只好把它(他)监禁起来。某警官的祖父晚年便完全车化了,终日疯疯癫癫地跑来跑去。他不愿重复祖父的命运,便决定不骑车。但车是制服的一部分,没有车,他会觉得像没带帽一样赤裸裸的。出是不能让人见到他没戴帽子或没带自行车的,最后决定到哪儿都推着车。自行车文学及神话的出现形成了对其功能的超越。欧布莱恩的神话的内容本身又重复了这个超越。车不骑了,然而它仍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国好像并没有自行车的文学或神话。对自行车功能的超越也只限于北京艺术家王鲁炎的自行车的改装一例:车被改装成正着骑倒着走,于是能骑又不能骑。就能骑的一面,王鲁炎的车完成的也可以称为功能的转化。而中国现实中的自行车的功能转化或许更能说明它在生活中的意义。广州某人腿有残疾,不能骑车,但和那位爱尔兰警察一样,出门便推着一辆车。他的逻辑很简单,车比拐杖方便。在他的思维中,自行车与拐杖,也许还有手杖,轮等,都是并列的。北京一军人扛一辆自行车上下班。他人劝阻不听,终因有碍军容风纪受处分。这里的功能转化非常中国:如果是意大利出产的钛合金跑车,轻得一个手指便可举起,显然不适合负重锻炼的目的。军人拥有的很可能是一辆红旗牌加重车。中国人自己为中国的使用方式专门设计的自行车。欧洲的自行车是为了解决个人交通问题,而中国的自行车要解决一个家庭的交通或大批量货物的运输。载重量的增加是一种微妙的功能转化。正是这些功能转化使自行车构成了一个中国的文化现象。

  对我来说自行车与书发生关系是通过建筑作为媒介促成的。契机是我们非常建筑工作室设计的北京席殊书屋。书店的建筑利用一个现有的空间,在一幢1956年建造的办公楼内。办公楼建筑的古典风格是显而易见的,严格地中心轴对称。书店空间是在对称轴的东侧,在西侧与它相对应的位置上则是一个通道,除了人来车往,里面还停了不少自行车。按照古典的规律,书店的空间也应是个通道才对;查看旧建筑图纸,证实了我们的推测。然而我们所了解到的只是这个空间作为通道设计的历史;并不肯定它是否确实被作为通道使用过。也许这个空间从未见过车流。但一直期待着车流。与此同时,却承担了楼内图书馆阅览室的功能。

责任编辑:zhaoyingying
公众号二维码
转载申明:太平洋家居网独家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网友评论

选风格填面积,马上免费预约

请选择你喜欢的装修风格
请选择风格
  • 请选择你喜欢的装修风格
  • 简约风格
  • 中式风格
  • 欧式风格
  • 田园风格
  • 日式风格
  • 混搭风格
  • 地中海风格
房屋面积不能为空
手机不能为空
请选择你所在的城市
城市不能为空
60获取验证码

立即免费申请

我已阅读并同意《隐私政策》

热门案例

太平洋家居网官方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