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和:文学与建筑

2010-6-22 14:51:51  来源:pchouse  作者:佚名  

  我们曾设想在这个当时是空置、空间中作一次投射:将西侧通道的现状和楼内的图书馆均拍成幻灯片,再放映到墙壁天花板等表面上去以便实地重现空间的部分历史,寻找设计起点。然而在实施这个计划之前,我们在思索中看到了书与自行车的重叠 。投射计划失去了实施的必要。一个半书架半自行车的装置出现了,或许能与爱尔兰那半人半车的东西相比。这个装置立即被人们叫作书车。书车虽然不是为了骑的,但是有功能的:首先像加重车一样,它能载重,可以压上三千册图书;再者,它的车轮允许它转动,书车与书车之间的关系是变化的,书店的空间是变化的。因此书车最终的属性是建筑。至此我们似乎完成了一个历史使命,车终于进入了这个怀才不遇的通道。

  然而建筑设计并未停留在书车上。我们又对传统的书建筑在设计中进行了再阐释:使古典的构图性的对称轴与功能性的书车轴同时存在,作为车轴的圆形钢管又是支撑二层夹层的支柱。二层夹层的建筑是两个传统的西洋书空间重合:中世纪的为双面采光形成的线性阅览室、图书馆;古典时期铺玻璃板让天窗下来的顶光层层透入的书库。书店的夹层空间不可能有外光,于是夹层的墙和地面均用玻璃搭建内装灯具,使其自身发光。书车的存在并不改变书店作为城市中的书空间的性质,反而加强了它。

  不读书

  即使从不严格的意义上说,北京席殊书屋也不算文学建筑。它是书的建筑。在德国文学中,居然有一个混淆文学与(书的)建筑的记载:一个扫烟囱的工人偶然进了图书馆,并感受强烈。在理解自己的感受的过程中,他得出了一个作为知识载体的图书会对墙壁、天花等建筑元素有影响的理论,并由此认为只要呆在图书馆的空间里,不读书,便可莸得知识。他中间也曾对自己的理论动摇过,试着翻看某本书,但他在读一本书的时候,更多地是意识到那些他不在读的书,最后还是回到他独特的不读书的学习方法。常常在图书馆里---干坐就是一二个小时,尽管难免有时昏昏欲睡。

  作者名为德布林。这篇散文的题目也是建筑的:就叫《图书馆》,不知是否有这样一个可能:这位德国工人对建筑和文学各自的范畴其实很清楚只是选择了建筑。他的工作本来与建筑有关,熟悉对某种建筑及空间的抚摸和体验。再有一个可能就是文学与建筑之间的界线真的模糊了,不过不是在德国的那个图书馆里,倒是在法国新小说运动旗手阿兰·罗伯--格里叶的小说中。

  具体地说是罗伯--格里叶的早期作品,特别是名为《嫉妒》的一书。不同于所有前面提到的文学作品,《嫉妒》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写作(创作)方式:即描述,单纯的描述,极其准确地描述,极其细致又是平均地描述,所有的细节同等对待。当然只有可描述的事物才可入书,也就是说书的内容是视觉的、表面的、物质的、物体的。如此这般,罗伯--格里叶是为了追求客观。当小说中的第一人称(但不用"我","我" 不客观)在卧室中等待了他的妻子一整夜时,焦急、疑虑,甚至等待等词汇并不在文中出现,实际上上述三个词汇都是我作为读者通过作者对那间卧室无微不至的描绘体会到的:回避了"我"的第一人称,一块块地数了房间中所有的护墙板,一一报出了它们的尺寸,罗列了墙上一幅画作的每一个细部……直到房间中的所有。同时光线的每一点变化,即时间推移的细部,也记录下来。或者说我(本文的笔者)看到一个焦急等待的人看到的景象。客观提供的是一个基本的真实的时间空间经验。

责任编辑:zhaoyingying
公众号二维码
转载申明:太平洋家居网独家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网友评论

选风格填面积,马上免费预约

请选择你喜欢的装修风格
请选择风格
  • 请选择你喜欢的装修风格
  • 简约风格
  • 中式风格
  • 欧式风格
  • 田园风格
  • 日式风格
  • 混搭风格
  • 地中海风格
房屋面积不能为空
手机不能为空
请选择你所在的城市
城市不能为空
60获取验证码

立即免费申请

我已阅读并同意《隐私政策》

热门案例

太平洋家居网官方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