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海口第一印象 归国琼侨见证骑楼兴衰身世

2010-7-14 17:03:02  来源:pchouse  作者:佚名   我要评论93795

1

  骑楼老街•身世

  回答未来的疑问,人们总是首先到历史中去寻找答案。骑楼从何而来,对于这座城市又有什么样的价值?斗转星移,骑楼依然静静矗立,隐没了所有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也许只有在周虹们的记忆里和海南发展的历史中,才能探寻到关于骑楼身世的秘密。

  开放之风生奇葩

  何谓骑楼?《辞海》注释为:“南方多于炎热地区临街楼房的一种建筑形式,将下层部分做成柱廊或人行道,用以避雨、遮阳、通行,楼层部分跨建在人行道上,曰‘骑楼’。”

  根据建筑师王宁光的研究,这种建筑形式的雏形早已有之。最早在古罗马时期就产生了“券廊”,并盛行于地中海、南欧一带,今天仍然可以看到。在我国,被称为“市廊”或“廊房”的类似建筑物宋代已有记载。

  据称,骑楼在亚洲最早出现在印度。英国商人为了抵挡当地强烈的日照而设楼下骑廊,欧洲建筑风格中逐渐渗透进亚洲的建筑特点。18世纪,欧洲殖民者从印度经马六甲海峡,将这种东西融合的建筑形式传入东南亚。由此,今天为人们所熟悉的骑楼建筑样式19世纪初在新加坡的华人商业街出现了,一开始称之为“店铺的公共走廊”。这种建筑十分符合当地日照强、降雨多的气候特点,随即传播到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以及我国东南沿海的台、港、澳、闽、粤等地。当然,还有新加坡侨民人数众多的海南。

  多强晒豪雨的气候,使得海南早就出现过类似骑楼的建筑:明代洪武年间,海口“外沙”一带(今得胜沙附近)建造市场街时,就有了能遮雨防晒的长廊式“排店屋”。然而,对骑楼的诞生具有决定性的还是一段海南近代历史。

  1858年,《天津条约》将海口开辟为通商口岸,随后设立海口海关,英、法、德等国逐渐在海口修建了西洋风格的领事馆等建筑,海口渐渐成为面向南洋(即东南亚)的一个商贸中心,形成繁华的商业城市风格。特别是那些明末以来“下南洋”的琼籍人士,或者衣锦还乡兴屋架楼,或者看到故乡的发展和繁荣将生意做回故土。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带回了杂糅中西文化的诸多南洋事物,骑楼正在其中。

  根据记载,海口的第一座骑楼建于1849年,地点在四牌楼街又叫城内街,就是现在的博爱北街。“想想看,当时新落成的南洋风格的骑楼,在一片低矮的民居中间,是何等的气派。”海口市社科联副主席蒙乐生说,它使海口的建筑风格为之一变,一定格就是百年。

  自此,海南骑楼兴衰百年的命运,就和海南发展的历史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责任编辑:zengyanmei
公众号二维码
转载申明:太平洋家居网独家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注:所有评论通过审核后才会被公开。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选风格填面积,马上免费预约

请选择你喜欢的装修风格
请选择风格
  • 请选择你喜欢的装修风格
  • 简约风格
  • 中式风格
  • 欧式风格
  • 田园风格
  • 日式风格
  • 混搭风格
  • 地中海风格
房屋面积不能为空
手机不能为空
请选择你所在的城市
城市不能为空
  • 安徽
  • 福建
  • 广东
  • 甘肃
  • 广西
  • 贵州
  • 河北
  • 湖北
  • 黑龙江
  • 湖南
  • 海南
  • 河南
  • 吉林
  • 江苏
  • 江西
  • 辽宁
  • 内蒙古
  • 宁夏
  • 青海
  • 四川
  • 山东
  • 陕西
  • 山西
  • 台湾
  • 新疆
  • 西藏
  • 云南
  • 浙江
  • 直辖市
  • 安庆
  • 蚌埠
  • 亳州
  • 巢湖
  • 池州
  • 滁州
  • 阜阳
  • 淮北
  • 合肥
  • 淮南
  • 黄山
  • 六安
  • 马鞍山
  • 宿州
  • 铜陵
  • 芜湖
  • 宣城
60获取验证码

立即免费申请

我已阅读并同意《隐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