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称号的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2009年12月7日,深圳迎来首个“创意设计日”,并出台《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创意设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圳设计业将登上一个政府、媒体、社会三方关注的大平台。“设计之都”深圳,正在吸引全球视线,未来的深圳设计业将更加风起云涌。“设计之都”的荣誉属于深圳这座城市,也属于所有的设计师;这是一个光环,更是一份责任。在深圳成为“设计之都”的这一年里,深圳的室内设计界有何收获?为集中彰显“深圳室内设计”的品牌力量,中华室内设计网于2009岁末推出“设计之都·2009深圳室内设计品牌力量年度盘点”特别人物采访及专题,邀请深圳著名室内设计师,共同盘点过去的这一年。 采访嘉宾:SW设计中心合伙人、常驻首席设计师 Roger Billington 采访时间:2009年12月2日14:00 嘉宾档案:建筑概念、室内设计师及产品设计师。新西兰设计师协会理事会员、澳大利亚设计师协会会员、英国工业艺术家与设计师协会会员。毕业于英国沃夫汉普顿大学,获空间设计学学士学位、灯光设计研究生学历,在英国、新西兰以及中国都完成了很多优秀的设计项目。 作为一个海外设计师,Roger Billington虽然不懂中文,但在中国常住的两年里,他已经体会到了中国特色的习俗文化和人际关系。Roger有着西方人的直率,他丝毫不讳言他对中国设计现状的看法,在他看来,中国设计师应该做一些改变,比如“挑战你的上司”。他带领的SW设计中心有外籍设计师,也有中国设计师,如何让中国设计师学会“西为中用”,如何让中外设计师相互取长补短,他有恰到好处的拿捏分寸。 【记者】首先请您介绍一下最近的设计项目? 【Roger Billington】我们在无锡有一个新建的、二十层的LOFT式商务酒店,还为同一个业主做了一套家居设计;在深圳南山有两个项目,一个是五栋大南山子园的别墅样板房,还为一家装饰公司把一栋工业楼改造成公司总部;另外在南宁设计了一个会所式的酒店,南昌有一个家居建材品牌的旗舰店,在大连做了一个音乐酒吧;还给苏州一家做CTI检测的集团公司建了一个区域性总部,因为这个项目还包括了建筑设计,所以时间比较长。 我列举的都是一些商业空间的设计,列举这些项目的原因,是想展示我们公司做设计的一个基本概念,就是特别注重可持续发展,生态方面的问题。我们做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艺术而设计,而是完全与业主企业运作息息相关,我们把设计作为业主的一个有力工具。吸取国际上的一些设计经验,我们做出的设计还为业主重新优化他们的产业结构,帮助他们最大化企业利益,这是我们设计的核心。以我自己的经验和观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西方很多企业成功的经验有三大元素,一是质量控制,一是对高科技的运用,还有一个就是正确地运用设计,把设计作为他们有力的武器来帮助企业的发展。 【记者】作为在中国发展的海外设计师,您在2009年最关注的一个行业问题是什么,比如环保、国际交流……? 【Roger Billington】2009年最关注的问题当然绝不是环保,因为我在大学的论文中就已经谈到环保了。我觉得,中国的设计师亟需一些西方的有力武器来使他们自己不断成长,从而获得在国际中的竞争能力。我要说明的是,这不是说想把中国的设计师变成西方的设计师,而是使他们能够吸取西方的一些好的能力为自己所用,他们还是中国的设计师。我们公司已经有外籍设计师和中国设计师一起工作,大家取长补短。——这可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慢慢地这个方式普及到全中国,我想会提高中国设计师的一些能力。 我来来往往中国已经八年了,但是真正住下来是两年,根据我这几年的观察,中国的设计业基本上没太多变化,设计师的态度、观念没有变,能力没有改进,甚至是现在深圳被评为“设计之都”,那么什么是真正的“设计之都”?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中国的设计师更应该提高自身的能力,给“设计之都”一个真正的定义。深圳在成为“设计之都”之后,我也看到了政府所做的努力,比如给设计行业一些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但是我觉得,政府应该扩大扶持的范围,只要是对“设计之都”发展有利、有前途的企业都应该得到扶持。 【记者】您刚刚提到外籍设计师与中国设计师结合的模式,其它设计公司能够获得一些借鉴之处吗? 【Roger Billington】如果说其它公司能够正确地运用这种模式,应该是有帮助的。我们并不是简单地把外国设计师与中国设计师放在一起工作,我曾经做过老师,而且有一定的商业经验,在教学和商业的结合这个尺度上,我想我会拿捏得比较难。我不能保证其它公司是否能够很好地运作这样一种模式,所以能否从我们公司的这种模式中有所得益,我不敢说,因为这需要一个拿捏尺度。 我们公司的模式是以培训为主,让那些刚刚从学校毕业的,或者是没有很多实际经验的设计师,到这里学到更多的东西,比如对于设计行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专业、创意能力和自信心,这些都是能从这种模式里面吸取到的。 我在中国所看到的,不仅仅是设计行业,其它所有的行业都奉行“老板始终是对的”,老板始终高高在上,我觉得这是不利于行业发展的。 【记者】那您认为您在公司当中扮演的是一个什么角色? 【Roger Billington】引导这些年轻的设计师,给他们一些正确的方向。年轻设计师有激情和创意,但是这不能达成一个有效的设计方案,所以我的角色就是告诉他们,哪些想法是可行的,哪些是还不可行的。不光是在设计方面,可能公司的管理层在与客户的交流过程中还不是那么自信,我也会以我的经验告诉他们,如何在客户面前保持自信,而不是永远对客户的要求说是,有时候也需要Say No。 在西方的公司里,领导层和管理层是完全分开的,领导层做决策,给出一个大的方向,管理层则考虑如何实施,才能够达到领导层给出的这个方向。我在公司扮演的角色就像是——我给公司所有人一个明确的目标,要到对面的小岛上去,然后管理人员就是要想办法让所有的员工,随便你用什么方式去到岛上,仰泳、蛙泳,甚至是划船都可以——我的作用就是告诉大家对面有一个小岛,而我们要到这上面去。 做一个领导者要比管理者难得多,因为管理者只要确保所有人达到这个目标就可以,但是领导者要去制定决策,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任务,我要了解每个员工的个性、长处,这样才能定一个不算高也不算低的目标,所以说做一个领导者的任务要更艰巨一点,但是我能从这样一个角色中找到乐趣。 【记者】请谈谈您这一年中最满意的设计代表作品? 【Roger Billington】因为每个项目都不同,各有千秋,所以很难从中选一个。如果要推荐一个给大家看,我会选苏州CTI的这个设计项目。 【记者】2009年最让您难忘或者觉得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Roger Billington】身在中国。09年我去过很多国家,泰国、英国,希腊……,如果要挑一个最值得回忆的,就是在中国的经历,这是最难忘的。 【记者】在今年去过的这些国家和城市当中,包括您应该也去过中国的很多城市,最喜欢的城市是哪里? 【Roger Billington】很多,一个是中国的上海,一个是希腊的首都雅典。在我所游历过的世界所有城市中,上海排在我所喜欢的城市的前三位,还有巴塞罗那和纽约。当然,还有深圳。 【记者】2009年当中您读过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什么? 【Roger Billington】Ron Arad的自传。他曾经是我的同班同学,毕业于皇家艺术学院的,也是一位室内设计师。他在欧洲也是非常顶级的设计师,现在还兼任皇家艺术学院的教师。深圳的一些书店都有他的书卖,但只有英文版。 这本书是记者采访的形式,我阅读起来比较方便,一来我们曾经是同学比较了解,二来采访的形式不像故事有情节的连贯,谈到哪儿算哪,因为我比较忙,阅读时间比较少,所以这种书还可以阅读下去。 【记者】是否有一些专业方面的书或杂志可以推荐给设计师? 【Roger Billington】《Blue print》、《Metroplis》、《wallpaper》。这些杂志都可以在中国买到,它们介绍了跟设计息息相关的一些主题,设计不仅仅是画图,了解整个世界,整个社会才能做一个好的设计,这里面讲的都是整个世界在关注的一些问题。 我想可以由政府安排一个专职的翻译,把这些杂志上的精髓传递给更多的中国设计师,这样做的收益肯定远远大过聘请一个翻译的成本。 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华南地区建立一个研究项目,请一个专职人员做关于可持续性发展的材料的研究,专职搜集全世界可以运用到建筑中的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的材料,然后把它们归总在一起。长远来讲,全世界的设计师都可以从中受益,当然第一步是可以让华南地区的设计师在设计中运用到这些材料,久而久之,生态的概念会成为设计行业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 【记者】对于即将过去的2009年,您有什么感想? 【Roger Billington】非常具有挑战性,很成功,但有的时候也感觉很受打击。我用词的语气都非常强烈,因为我觉得设计师需要的感觉是非常强烈的,比如某个项目成功的话就会觉得非常成功,受挫的话就会非常受挫,作为一个设计师必须要有激情。 【记者】能否请您给年轻设计师一些好的建议? 【Roger Billington】尽可能地挑战你的上司,但与此同时,你要做好准备,要有充分的论据去挑战,而不是对你的上司无理取闹。如果你的上司是一个有智慧的人,那他会非常赏识你对他的挑战,因为这是有依有据的。盲目地服从是不能成为一个好设计师的。中国设计师的改变要从能够挑战上司的权威这步做起,不然你就是永无止境地做一些修饰,而不是设计。我知道这种挑战上司的理念是与中国的习俗文化所不符的,但是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的设计师,你必须走出这一步。一个很成功的设计公司,也会营造这种氛围,鼓励设计师去挑战,自信地表达自己。 |
选风格填面积,马上免费预约
热门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