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对于他的身份总是难以概括:不是摄影师,却有众多宝贵的摄影作品;不是建筑师,却熟知潮汕建筑的构造特征;不是专家学者,文化造诣之深厚无人质疑。与蔡海松交流,总能被他为保护传统建筑而奔走的执着感动。
蔡海松小时候就住在大楼旁边,便利的条件让他和兄长蔡焕松从小就了解并接触摄影。“开始学摄影是受兄长的影响,感觉很新奇,看到什么就拍什么,没有特别关注的题材”,然而他并没有像兄长一样走上专业摄影的道路,而是在1974年随着分配从事了建筑行业,摄影与建筑便在冥冥中连结成为他生命中的重要脉络……[详细]
为了正确地理解潮汕建筑,他翻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深入田野调查,走访民间艺人和知情者;为了还原一座建筑的真实原貌,他来回奔波收集信息;为了更好地呈现建筑物,经常在同一位置守候一整天,反复拍摄寻找最佳的光线……[详细]
24年里,蔡海松举办了多次个展,传统祠堂、村寨、土楼、木雕等图片打动了不少人,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浓厚兴趣和赞赏,作品《建筑上的潮州木雕》更是荣获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俗摄影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文献奖……[详细]
一个镜头可以见证传统建筑的盛衰荣辱,可以体现传统建筑的灵魂,可以在建筑历史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印迹,可以让后人因为一个人的镜头而记住一些传统建筑。潮汕传统建筑在蔡海松的镜头底下得以永存,但他只愿能够利用镜头忠实地记录曾经的真实,能够引起更多人关注、爱惜并拯救宝贵的潮汕老建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