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缘起·生于斯长于斯 汕头市区至平路与永平路交汇处,一栋年久失修的圆弧形大楼褪去了它曾经的辉煌——公元感光材料厂,1950年孕育出新中国第一张原始氯素照相纸,被誉为“中国感光工业的摇篮”。蔡海松小时候就住在大楼旁边,便利的条件让他和兄长蔡焕松从小就了解并接触摄影。“开始学摄影是受兄长的影响,感觉很新奇,看到什么就拍什么,没有特别关注的题材”,然而他并没有像兄长一样走上专业摄影的道路,而是在1974年随着分配从事了建筑行业,摄影与建筑便在冥冥中连结成为他生命中的重要脉络。 潮汕地区位处“省尾国角”,三面环山一面朝海,远离中原政治权利中心,民俗文化保留得较为完善。村落多聚族而居,依宗族、风水及美学观念、生产生活、防御功能来营建,处处透着汉堂遗风。建筑文化被誉为“石头的史书”,潮汕建筑以规模宏伟、注重装饰为荣,民居平面类型很多,并用形象生动的名字来命名,如“下山虎”、“四点金”、“四马拖车”等。各式飞檐、雕刻、窗棂特色鲜明,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虽然没有进入中国五大传统民居行列,却博得“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的美誉,生于斯长于斯的蔡海松深刻了解这片地区的历史文化渊源。 守护·为后人留存而拍 然而,在南昌驻点工作了5年,1989年返回汕头的蔡海松猛然发现,正在经历旧城改造的汕头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一些极具特色的传统建筑不复存在,或受损严重!这让他感到十分心痛,“把传统建筑拍下来,留作资料、呼吁保护”的想法开始萌生。从此,在汕头、潮州、揭阳三地的乡村,总能见到蔡海松扛着相机奔走的身影,这一拍,便坚持了24年。 与其他摄影师不同的是,蔡海松更为关注作品背后的故事。为了正确地理解潮汕建筑,他翻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深入田野调查,走访民间艺人和知情者;为了还原一座建筑的真实原貌,他来回奔波收集信息;为了更好地呈现建筑物,经常在同一位置守候一整天,反复拍摄寻找最佳的光线……艰辛的拍摄和资料汇聚整理,使他对潮汕建筑的专业知识不断完善,提及格局构造如数家珍:“‘四点金’的平面格局是以方形为基础的九格宫形式,形成‘囲’形中心对称格局,许多专家学者认为这种建筑形式乃中原建筑古老形制之遗存。此外,其它形式都以此为基本形式进行变化,减少前进就是‘下山虎’,纵向扩展是‘三座落’,横向扩展是‘五间过’,左右加二条厝巷从厝是‘二落二从厝’, 规模较大的有‘驷马拖车’、‘百鸟朝凤’。” |
选风格填面积,马上免费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