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005

"国际设计风格"潮流之后,开创多元化的设计潮流和品牌,是新一代设计师们所面临的挑战。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也开始有意识的加入到自有原创品牌的大河中去,他们在做什么,他们是怎么做的,本期太平洋家居网设计圈沙龙的几位设计师正是围绕这个话题,展开探讨。

沙龙声音
王杨
王杨

YAANG品牌创始人  松果设计设计总监

颜呈勋
颜呈勋

上海穆哈地设计咨询 设计总监

杨威杰
杨威杰

PHAIdesign品牌创始人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师

善于分享产品和生产过程
,其实也是成功的过程
坚持和用心去做
,就一定能把品牌做好

| 观点怎么去包装自己,让别人知道你是做什么的,善于分享你的经历你的生产过程。这些其实也是成功过程,也是你的品牌成长不可缺少的部分。坚持做下去,还要有方法去做你的企业。整一个产业链其实真的每一步都需要你用心去做,放手去做,你就一定能把自己的品牌做好……详细>>

把自己的产品营销出去才是最重要的
用产品的感情去感动消费者和大众

| 观点一个设计师要做的不仅仅是设计,还要去了解设计以外更多的东西,什么东西你一次就做到100分的话那是很难的问题,同时还要善于去了解市场,找到市场的定位,让你设计的产品能够迎合市场又可以被消费者所接受,把你的产品营销出去也是很重要的。同时你更多的需要展现出自己的个性,说出自己的故事来,用你的产品的感情去感动消费者和大众……详细>>

坚持自己想做的东西
,把它做好才是最重要的
对自己要求更高
,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 观点从设计师的角度来说的话,我们现在的生存环境可能并没有国外的那么健全,但是冲击市场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那么抱怨现在的环境是没有意义的,设计师应该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想出更多好的东西,做出更多吸引人的东西来,这样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坚持自己想做的东西,把它做好才是最重要的……详细>>

沙龙实录
设计沙龙
NO.1 杨威杰:时间就是一种延续,过去的东西慢慢就变成了经典和传统。
    【王杨】大家好,我是yaang品牌的创始人王杨,今天很荣幸作为嘉宾主持,就中国的设计出路在哪里做一些探讨,中国有很悠久的历史,我们最骄傲的就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这也是别的国家无法比拟的。今天就和两位一起来探讨一起中国的原创设计师如何运用好这些文化,那么我们接下来先跟杨威杰聊一下这个话题。
    【杨威杰】:我觉得大多数人把传统艺术和现代技艺的区别看的过于严肃了,时间上就是一种延续,过去的东西慢慢的就变成了一种经典一种传统,过了几十年再看,我们今天的东西也会变成经典和传统。中国和其他国家最大的区别的就是中国拥有五千年没有中断的历史文化,文化的传承很好。这也就使我们文化的包袱比较重,不像国外那么轻点。
NO.2 杨威杰:我个人倾向于形而上的做法,我喜欢的东西是更抽象简洁的,就从实际的角度出发。
    【王杨】:我觉得杨老师说的很对,很多历史的东西不去创新不去改变就只能是一种退步了,就是说设计师你要去挖掘很多历史精髓的东西,用现代的技艺去表现出来。大家也可以看到杨老师很多的作品都是运用了现代的手法去演绎历史的文化,我想你也可以跟大家谈谈是如何把传统的东西和现代的手法结合起来?。
    【杨威杰】:我个人是更倾向于形而上的做法,我喜欢的东西是更抽象简洁一下的,就是用实际的角度出发。但是我在做的时候并没有过多想历史的东西,我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觉得我做的东西就是可以代表现代人的想法的,展现现代的风貌的。我们会想更开放更包容去做设计。
    【王杨】:那么大家可以在你的作品里看到很多老建筑的元素,可以和大家聊一下你是怎么想到这些元素的,是怎么运用到你的作品里面去的?
    【杨威杰】:这个是我们做的迷你上海金属的作品里的表现,其实做这个东西也是有漫长的故事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开始做了各种金属模样的尝试,金属的话就想到了上海的老建筑,从上海几十年前的建筑和现代的建筑作对比,这样就容易做出符合上海文化的东西了。对我来说我希望这些东西是一般人都可以用的,可以达到普及的。所以最后这些元素加入进去以后,我希望大家在用的时候会觉得更有趣更简单更有文化底蕴。
    【王杨】:谢谢。其实他做的这个作品我觉得是非常有意思的,一方面他把老的建筑形态保留下来了,另一方面这个东西非常的简单,有趣,不需要借助其他东西去表现的。
NO.3 颜呈勋:建筑的表面和内涵都是一种文化特色的体现。
    【王杨】那么我们今天还请来了我的老朋友颜呈勋先生,他是一位跨界的设计师,从建筑到室内涵盖到了产品设计,他喜欢自己动手,而且他有自己的一个工作室,有各种各样的小工具,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他在国外生活了很长的一段时间,那么他对中国文化和外国元素的理解一定是不一样的,包括他怎么把这些东西用到他的作品里面去,那我们现在来听他谈一谈。
    【颜呈勋】:谢谢,今天很高兴可以来做一个产品设计方面的交流。谈中国文化的话我觉得有点站在门外看的感觉,只有真正进入到里面去才能体会到那些文化的元素的。最近我们刚好在做一个展览空间的设计和策划,其中一部分就是讲到中国文化层次的设计和策划,还有中国城市化的问题,近几年从农村城镇搬到大城市生活人特别多,有趣的是到2025年时候世界50大城市中有一半可能是在中国,从人口的角度,发展的角度看我们中国,很多人觉得这是西方化的节奏。
    很多东西都是需要明确的,建筑的表面和内涵的表现都是一种文化特色的体现,通过建筑的风格猜想设计师的性格是怎样的,这样的话其实就已经是超出建筑本身了。很多东西都是在跟着时代在变的,模仿的同时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对比性的去行设计,哪里是好的哪里是不好的,这样就可以做出优秀的设计了。就像是我们说的出去看一看才会发现家里更好的东西。有一些东西我们是先去考察当地的生活习惯,然后融合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设计的,这样才能迎合他们的习惯和爱好。
    我觉得中国最厉害的地方就是能偶融合很多中西文化的东西,最后还特别创新的表现出来,这也是我们设计的时候一直追求的。就像英国人把中国的茶带过去,然后放牛奶,咖啡啊,那还是中国的茶吗?反过来说,中国人把外面的东西拿进来,然后吸收,消化掉然后变成完全新的东西。我的设计要是有这样的变化的话,我倒是真的蛮兴奋的。
NO.4 王杨:产品怎么去和这个时代融合,怎么让产品表现出时代的特性,这也是我比较看重的地方。
    【王杨】:其实我们三个人都有在国外生活过,有过很多类似的经历,换个角度去看中国的东西很多是一样的。我真的是多少年来一直浸泡在中国文化里,其实我内心更多的是想了解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不一样的东西。当我到了国外以后来看中国文化,真的有太多好的可以挖掘的东西了。我们作为设计师怎么把这些好的文化传播出去,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今天聊的就是中国元素下的新设计的话题,那么我们就和两位设计师一起来探讨一下在现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的设计师该如何来运营好自己的家居品牌?
    【颜呈勋】:我个人觉得上海就有很多中西合璧的好的建筑例子,第一文化的包容性是很强的。上海一直是海派文化,其实说白了就是海纳百川,什么文化可以吸收进来的。上海商城那边有个建筑我一直很喜欢,也是建造了二十年了。美国人在中国做的建筑,尤其是中庭的设计我非常喜欢,吸取了很多好的中国元素在里面。
    回到我们的产品里面,我觉得大家还是多思考怎样用现代的理念去改变以前的东西,让你的产品更贴合当下的情景或者社会风貌。我们要去看以前的东西,但是不要按照以前的思路以前的方式去做这个东西,不然就没有什么真正的创新了。就像西方人做的东方的东西反而比东方人做的好,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的思维不会被原有的文化所局限了,不像东方人有那么重的文化包袱。如果我们放轻松点,打开思维去做的话,那你的东西一定就不会跟以前很类似的了。
    【王杨】:这个我感触也是很深,中国有那么长的历史,那么渊远的文化,可以挖掘的东西真的太多太多了。现在就是有些设计师岁明朝家具的改良做的很好,然后很多设计师就跟着去做,这些东西其实跟那个年代的社会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明朝人能做出那么好的家具,其实就是那个社会的产物。那作为设计师来说,产品怎么去和这个时代融合,怎么让产品表现出时代的特性,这也是我比较看重的地方。现在红木之类的家具就很畅销,那我就想,大家买来真的就有很安静的心境来享受那种感觉的?至少我认为目前的社会状况是很困难的。
NO.5 颜呈勋:一个设计师要做的不仅仅是设计,还要去了解设计以外更多的东西。
    【王杨】这几年也是冒出了很多的设计师自己的品牌,那么就是想请两位谈谈这些新出来的中国设计师的自主品牌的出路在哪里?
    【杨威杰】:从设计师的角度来说的话,我们现在的生存环境可能并没有国外的那么健全,但是冲击市场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那么抱怨现在的环境是没有意义的,设计师应该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想出更多好的东西,做出更多吸引人的东西来,这样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坚持自己想做的东西,把它做好才是最重要的。
    【颜呈勋】:一个设计师要做的不仅仅是设计,还要去了解设计以外更多的东西,什么东西你一次就做到100分的话那是很难的问题,同时还要善于去了解市场,找到市场的定位,让你设计的产品能够迎合市场又可以被消费者所接受,把你的产品营销出去也是很重要的。同时你更多的需要展现出自己的个性,说出自己的故事来,用你的产品的感情去感动消费者和大众。
    【王杨】:实际点说就是怎么去包装自己,让别人知道你是做什么的,善于分享你的经历你的生产过程。这些其实也是成功过程,也是你的品牌成长不可缺少的部分。坚持做下去,还要有方法去做你的企业。整一个产业链其实真的每一步都需要你用心去做,放手去做,你就一定能把自己的品牌做好。
精彩花絮
策划团队
  • Producer 出品于振东 Zhendong Yu
  • Executive 监制高翔 Sean K
  • Coordinator 策划王辉 Tina Wang
  • Editor 编辑程甜 Cindy Cheng
  • Designer 设计苏丹 Susu
  • Coder 制作李粉 Pink Li
  • Sales 销售010-82667102-419(华北)
    021-54905900-103(华东)
    020-38178288-8249(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