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楼老街•身世 回答未来的疑问,人们总是首先到历史中去寻找答案。骑楼从何而来,对于这座城市又有什么样的价值?斗转星移,骑楼依然静静矗立,隐没了所有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也许只有在周虹们的记忆里和海南发展的历史中,才能探寻到关于骑楼身世的秘密。 开放之风生奇葩 何谓骑楼?《辞海》注释为:“南方多于炎热地区临街楼房的一种建筑形式,将下层部分做成柱廊或人行道,用以避雨、遮阳、通行,楼层部分跨建在人行道上,曰‘骑楼’。” 根据建筑师王宁光的研究,这种建筑形式的雏形早已有之。最早在古罗马时期就产生了“券廊”,并盛行于地中海、南欧一带,今天仍然可以看到。在我国,被称为“市廊”或“廊房”的类似建筑物宋代已有记载。 据称,骑楼在亚洲最早出现在印度。英国商人为了抵挡当地强烈的日照而设楼下骑廊,欧洲建筑风格中逐渐渗透进亚洲的建筑特点。18世纪,欧洲殖民者从印度经马六甲海峡,将这种东西融合的建筑形式传入东南亚。由此,今天为人们所熟悉的骑楼建筑样式19世纪初在新加坡的华人商业街出现了,一开始称之为“店铺的公共走廊”。这种建筑十分符合当地日照强、降雨多的气候特点,随即传播到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以及我国东南沿海的台、港、澳、闽、粤等地。当然,还有新加坡侨民人数众多的海南。 多强晒豪雨的气候,使得海南早就出现过类似骑楼的建筑:明代洪武年间,海口“外沙”一带(今得胜沙附近)建造市场街时,就有了能遮雨防晒的长廊式“排店屋”。然而,对骑楼的诞生具有决定性的还是一段海南近代历史。 1858年,《天津条约》将海口开辟为通商口岸,随后设立海口海关,英、法、德等国逐渐在海口修建了西洋风格的领事馆等建筑,海口渐渐成为面向南洋(即东南亚)的一个商贸中心,形成繁华的商业城市风格。特别是那些明末以来“下南洋”的琼籍人士,或者衣锦还乡兴屋架楼,或者看到故乡的发展和繁荣将生意做回故土。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带回了杂糅中西文化的诸多南洋事物,骑楼正在其中。 根据记载,海口的第一座骑楼建于1849年,地点在四牌楼街又叫城内街,就是现在的博爱北街。“想想看,当时新落成的南洋风格的骑楼,在一片低矮的民居中间,是何等的气派。”海口市社科联副主席蒙乐生说,它使海口的建筑风格为之一变,一定格就是百年。 自此,海南骑楼兴衰百年的命运,就和海南发展的历史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
选风格填面积,马上免费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