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心灵的沟通,方能达成默契的合作
【PChouse】两位设计师合作有多久了? 【陈亨寰、沈忠海】有三四年以上了。 【PChouse】陈老师您找摄影师的需求是来自自己还是甲方? 【陈亨寰】其实我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更多。我们之所以委托沈忠海老师,是因为他的摄影作品比较随性,不会太偏向商业化,这跟我们设计师想要留下来的东西很契合。 我们希望当时的设计概念在完工后尽快保留下来。摄影是静态的、凝固的,我们回看小时候的照片会觉得很好笑,因为中间有一个时间的堆叠。空间也是一样的,当作品在完成的第一时间,它更多的是设计师的感慨。当这个空间被人使用后,它慢慢就会发生改变,就像人长大一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想第一时间把这个设计的画面凝固下来。所以我们会找摄影师,从他们的角度来表达。 【PChouse】从沈老师的角度来看,什么样的设计师您是比较愿意尝试合作的? 【沈忠海】首先,对我的拍摄作品的风格和形式是认可的。审美观点要契合,包括对美学、文学、哲学等有相似的认知,才能呈现出相匹配的(摄影作品)。 【PChouse】对第一次合作的项目还有印象吗? 【陈亨寰】在“波特兰艺术中心”这个项目里,当时建筑立面我们用了铜板,造价非常高。我们的概念是,铜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它是记录时间刻度的一种材料,我们的设计理念后得到了开发商的支持。 拍摄前,我跟沈老师谈到,建筑空间与摄影的共同性就是光影的变化,光影的变化反应、叠加在铜这个材料上,随着时间的变化会出现一些变化。比如说当光线透过树叶打在铜板上,日积月累这个材料也会产生一些变化。这些设计理念都是我们想要告诉摄影师的,让他去感受这个作品或者这个空间。它可能不是特别具象、或者是某种具体的形态,而是一些看不到的东西,这是我比较注重与沈老师交流的部分。 【PChouse】所以摄影师去体会设计师作品的过程很重要? 【沈忠海】设计师说的点我们都会去留意,比如说刚刚提到的空间、外立面的材料及光影的变化等,他提到了,我就会刻意地去观察。如果他不提,我可能会错过。如果要把一个项目拍好,必须要先了解设计师的理念,他用心在哪里,这样才能够把设计的理念从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反映出来,而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必须是通过心灵的沟通才能表现出来的。 同时,我既会站在设计师的角度拍,也会站在我对这个建筑的理解去拍。这样也许可以带给设计师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惊喜,一些他没有发掘的东西,我帮他表现出来了。 【陈亨寰】所以我经常会跟沈老师说,摄影师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个考官。当我的作品完成后,第一个呈现给的是摄影师,我会以好奇的心情去观察沈老师看我作品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他是否认可这个空间?在我们没有交流前他是否可以读懂我的设计理念?这点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一个专业的摄影师对我是很有帮助的。
NO.2 尊重不同角度,客观表达设计精髓
 【PChouse】如何拍出好的作品? 【沈忠海】首先我要阐明,摄影是一个技术活,它既不是专业也不是艺术。是由使用它的人去决定拍摄出来的作品到底是艺术还是广告等形式。如果一个摄影师对自己所拍的设计风格、设计师的文化背景或者属性不了解的话,是很难达到一致的。 另外,我个人比较偏向于德国包豪斯、杜塞尔多夫学院派的的新客观主义风格的拍摄方式,不会轻易地去改变空间的东西。完全客观地从透视的角度把作品呈现出来。如果客户的需求是偏重广告效果的,可能就不太适合我拍。审美的东西是很难改变的,如果你喜欢广告效果多一点的话,可以直接用三维效果图,没有必要找我拍摄。 【PChouse】您之前拍摄的震旦博物馆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沈忠海】震旦博物馆的业主是一个企业家,也是一个收藏家,收藏的都是中国文化的东西。但他居然请了安藤忠雄来设计他的博物馆,在我看来这是完全两种文化的冲突:安藤忠雄的设计是简洁的现代的。(陈亨寰:其实不冲突的,因为他是用一个干净的空间去承载里面的收藏品。) 我按照自己对建筑的理解去拍摄安藤忠雄的作品,拍出的震旦博物馆照片几乎都是一点透视,很轻淡很理性的。后来震旦博物馆的负责人和艺术总监跟我沟通,含蓄地表达了摄影作品不是很符合他们的要求。当时我提出这个项目其实应该有两种拍法:一种是按照安藤设计空间的理念去拍,也就是我刚开始拍的,后来安藤无意中看到我拍震旦的照片,觉得拍得不错;另一个是给震旦高层领导看的,色彩偏暖调、华丽的,空间要显得很大,用广角镜也没有关系,最好是一张照片呈现所有的东西,后来重新补拍了这一组风格的照片,但这种风格是设计师最忌讳的。所以这就是两种文化的冲突。 【沈忠海】这里提到我在拍摄时,尤其是帮台湾企业拍照时,我都要先了解他们的文化。台湾有三种文化理念:一个是日本殖民时,好多受日本文化教育的,走的是轻淡的理性的风格;有一批大概是60到80年代,受过欧美教育的,是当代的风格;还有一批就是像我们这一拨,是从49年后到台湾去的,他们受的完全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所以与台湾企业合作,我会先沟通再拍摄。 在上海外滩源的项目微热山丘,也是台湾企业,吸取了震旦博物馆的教训,我一开始就拍了两个版本。一个是根据建筑设计风格来拍,一个是根据顾及业主的需求从企业文化的角度来拍的。 【PChouse】陈老师对沈老师刚刚提的两个小案例有什么想法呢? 【陈亨寰】其实我觉得一个好的作品,无论你从什么角度去理解它,都是很主观的。就像我在20年前非常熟悉的一个旅美艺术家,他画的是抽象派,我就请问他“您的画是什么意思”,这位老先生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你看它像什么,它就是什么”。当时我很疑惑为什么一个艺术家对自己的作品没有一个很主观的看法。后来我觉得他可能是在表达艺术真正的精髓,只要是一个好的作品,任何人都可以用自己的经验、过去的教育背景去理解。所以我觉得沈老师处理的方式非常好,尊重了不同的角度。
NO.3 艺术是相通的,心理换位达成共鸣
【PChouse】陈先生您平时会去拍自己的作品吗? 【陈亨寰】我也会经常自己拍,但是最困扰我的就是技术不行,我们不能去替代摄影师专业的角度。但毕竟这个作品是出自我手,所以我对这个作品会有一些独特的、当时的一些设计想法在里面。我自己在摄影的时候,觉得这两门艺术其实有共同性的。像沈老师有深入了解过空间和建筑的前提下,他其实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作品。我自己在做设计的时候,比如“波特兰艺术中心”这个项目,也常常借用摄影师的观念和观点,通过一点透视抓取一些景。我们设计过程,会刻意去找到一些视觉的停留点,所以下意识地也有从摄影的角度思考。 【沈忠海】这个项目是我拍的,在里面能看到外面的风景,从外面能看到里面的风景。 【陈亨寰】所以艺术是相通的,我们常常在交流的时候发现大家掌握的技术不同,那么透过沈老师用相机把这个时间凝固住,对我们设计师来说,可能十年后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当时的心情和对这个项目所赋予的内涵。这也是我们设计师在拍自己的作品时常常会考虑的角度。 【PChouse】沈老师可否给设计师一些拍摄时的建议? 【沈忠海】我认为单纯靠技术的摄影师可能会有一点问题,其实摄影是一个综合的东西,跟每个专业密切相关的。如果不了解这个专业,单纯靠技术去拍摄是不成功的。你要把它上升到艺术,就会跟你背后的文化有关。如果你要做到专业水平的话,必须要对你所拍的主体了解有非常大的关系。 有些小的工作室请我拍摄,我对他们说我来教你们拍吧,因为他们拍得会比我用心,花比我更多的时间去拍摄。技术问题的话,我认为这些设计师都很聪明,他们也可以掌握摄影的技巧,只是他们愿不愿意去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