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 彭征:西方设计师会把中国文化符号化 【陈沁仪】彭征彭先生,我想请问你,很多国际设计大师也运用中国元素,他们的表现和中国设计师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彭征】很多国际大师运用中国的元素,我想谈这个问题之前,我先大概谈一下我对东西方文化的理解。因为我觉得东方和西方的文化可能在我们的世界观、本质上是不大一样的。比如说西方讲究的是个性、自由;那东方可能讲究的是内敛、中庸,它是内收的。 西方的东西是个性化的、张扬的、外放的,那西方它理解的自然可能是人的对立面,人是上帝造的,然后上帝造人的同时造了自然,所以人和自然是对立的关系、抗争的关系。人永远要比自然强,要超越自然,所以会有我们现在的现代化、工业化。也才会有到您刚才说的后工业时代以后的反思,我们谈到的环保问题。 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里面,这些是不存在的,因为中国人本身就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人合一,人就是组合自然其中的一个东西,它不是作为自然的对立面,这个从我们的建筑业可以看得出来。 西方的建筑是石头造的,它是像堡垒一样,透过窗口来看世界;但是东方的建筑是木结构的,它甚至连围墙都没有,它不是屏风,它连门、连围墙都没有,是跟自然融为一体的。所以这个就是,我们在理解东西方文化的时候,而且你说哲学上,西方的哲学是二元对立的;那么东方是相对论,我们讲究的阴阳。 所以我觉得,在现代的舍居领域,有时候会把中国文化摆上台面,或者说西方的一些所谓设计大师拿中国的文化做东西,我觉得那些东西就像您刚才谈到的,很多时候是西方人眼里的中国,他跟中国人眼里的中国本质是不大一样的。所以为什么我们看迪士尼的功夫熊猫、花木兰等,会觉得那种中国味是怪怪的,因为它是西方人去做的。西方人有时候会把中国的一些东西符号化了。 【陈沁仪】他们的表现跟我们中国设计师的表现有什么不同?是不是他们比较中国味还是我们比较中国味?你心目中的中国味又是怎么样的呢? 【彭征】我觉得,我心目中的中国味这个很难用言语来表达,我会更加地关注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而不是像覃总说的,就是把我们中国的某个符号、某个细节把它视觉化,变成这种建筑的符号。其实这个就是设计讲的场域文化,场域的设计。就是,你在做一个地方的设计的时候,你一定是要关注这个地方的人的生存方式,这种东西外部人是做不来的。像2012年普利兹克获奖者王澍先生,他的建筑其实也挺国际化的,因为他用到很多混凝土建筑的技术才能解决那么大体量的建筑。 但是他的东西又是很地域的,因为他用到了很多,甚至包括一些失传的砌筑方式,然后把它变成一种中国的元素出现在建筑里面。那么这种元素可能人家看到的时候,是一种沉淀、一种记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比如说他的瓦片墙,实际上他是用那个时候一些回收的砖瓦。您刚才提到,中国古典的建筑它是很环保的,它是可以消减于自然的,这跟人的自然观也是很吻合,都是可回收的。瓦片墙它是存在于民间的一种建筑构筑方式理念,但是它如果砌到十几米高的时候,那个就要借助混凝土技术了。 所以,王澍先生就是很好的把这种中国的民间的传统的这种东西,跟国际化的混凝土的这种技术结合在一起。我觉得这种就是非常具有,在国际化语境下的这种很好的中国的一种代表性的作品。而且像刚才提到的贝律铭,像我们东方的、日本的很多,像隈研吾、安藤忠雄等,他们的东西其实也是很有东方感的。这些都是我认为在国际化语境下非常具有地域文化感的建筑师。 |
选风格填面积,马上免费预约